位置:首页 > 民间

日本“女孩节”,那件“特殊道具”

正文:

      中国人有个通病,喜欢跟日本人夸耀自己的老祖宗。动不动就抬出“大唐盛世”洋洋得意,似乎日本今天的一切,都拜中国文化所赐。当然,古代日本曾经做过古代中国的“文化学徒”,但是,“出徒”之后,也该允许人家自立门户。古代中国就深受佛教文化的浸润,南天竺高僧——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他耗尽了毕生心血,才使佛教禅宗,在中土生根发芽。佛教,流淌着古印度血液;而“禅”则是古代中国脱胎换骨的“文化土产”。日本文化同样如此,拿过去,改装之后,就成了人家的东西了。尽管我对日本没什么好感,不过,平心而论,中国和日本都称得上是“礼仪之邦”。假如现在论“老礼儿”,恐怕日本人比中国人更讲究,也更在行。(下图:日本都市,夜色旖旎

      再以传统节日为例,韩国人愣说“端午节”是他们的。这个事实非常清楚,用不着争得面红耳赤。祖宗的东西,坐享其成可以;篡改家谱就不行。相比之下,日本人比他们的家底儿厚实多了,日本岛国所形成的孤独感和危机感,使他们睡觉都想:拿来,改造,最终为我所用,为我所有!日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拎起来就走。往往他们有的,中国未必就有。另立门户,人无我有——这才叫真本事。
      要说传统,很多日本节日非常有趣,比如,一年一度的“男孩节”和“女孩节”。到过日本的都知道,当地人并不像影视剧里那样,天天穿和服。这种民族服装,只有赶上隆重场合,或者重大节日,才肯穿在身上。日本小孩儿,平时根本就不穿和服,但是,到了“男孩节”,抑或“女孩节”,则要像模像样地打扮起来,穿上漂亮的和服,走出家门逛逛。(下图:“女孩节”,好玩一整天

 

      按照先后顺序,“女孩节”较早。时间定在每年3月3日,还有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又叫“桃花节”。说早一点儿,“桃花节”还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原来,仅限于城市的贵族阶层,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这个活动才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而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日本属于典型的男权社会,能为女孩子腾出一天来庆祝,确属难得了。
      这个特殊的日子属于所有女孩子,又被称为“雏祭”和“偶人节”。每年3月3日,家长给女孩儿们穿上艳丽的和服,家里专门摆上“人偶”。这种小玩意儿并不是当日现做,也不是临时购买的。日本家庭,一旦生了女孩儿,长辈便纷纷送来一套造型精美、而且价格昂贵的小“偶人”。等到过“女孩节”的时候,这些小“偶人”就派上了用场,拿出来陈列一天,象征孩子摆脱恶运和灾难,将来能够快乐成长。节日一过,小“偶人”又被家人收进柜子里,等来年“女孩节”再取出来亮相。日本人相信,如果过了3月3日还没有把偶人装到箱子里,女孩长大后就会晚嫁。每个女孩儿,从出生到出嫁,都带着一群小“偶人”。此外,关西一带,还有“流雏”习俗。还是那个小“人偶”,像放河灯一样,推进河里,任它们顺水漂流。显然是讨个吉利,希望冲走恶运,保佑女孩儿平安,健康。整整一天,日本的女孩子都兴高采烈,她们随自己的家人外出串亲戚,要么游山玩水,吃吃喝喝,快活极了……(下图:“男孩节”,“鲤鱼旗”飘扬全日本

 

      和“女孩节”对应的是“男孩节”,每年5月5日就到了。这一天,所有的日本男孩儿,都会成为社会的主角,家家户户都举行仪式,祝福自己的小帅哥。
      如果刨根问底,其实,日本人并不喜欢5月这段日子,尤其是农民。每到此时,病虫害就闹起来了,弄不好,可能就毁了一季好收成。为了抵御害虫,农民采取土办法,先扎一大堆呲牙咧嘴的稻草人,再一个一个地插进田埂地头。男孩儿们跟在家长左右帮忙,稻田旱地里,出现了很多孩子的身影。大约到了“江户时代”,扑灭害虫这种农活儿,居然演变为日本民俗之一——“男孩节”。
    “男孩节”不扎稻草人了,已经改成了“大鲤鱼”。节日当天,有儿子的家庭,门前都悬挂“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的意思。鲤鱼旗,用布匹或绸缎裁成“空心鲤鱼”,分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自己。家里有几个男孩儿,门口就悬挂几面青蓝旗。青蓝旗子越多,表示这家的哥们儿就越多。在日本人心目中,鲤鱼象征力量和勇气。中国民俗,则把孩子比作猛虎,给他们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子……
    在日本家庭的壁龛里,家长还为男孩子们准备了盔甲、弓箭、军刀之类的东西,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真正勇猛的武士。很巧,5月5日的“男孩节”恰逢日本过“端午”——他们不像中国算阴历;而是按阳历。于是,“男孩节”又凭添了几样新道具:比如,年糕和粽子。另外,全家还地用菖蒲水洗澡,以爱祛灾消病。据说“菖蒲”和“尚武”谐音,看来,日本男孩儿从小就移植了好斗的个性。

2023-11-05 04:05: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