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民间

一碗沙米饭

正文:

乾隆年间,有一年春上,李瀚到诸城任县令。

作为一方父母官,李瀚到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体察民情,查看衙库储存。这一查,还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一些乡绅土豪等大户人家无视纲纪法度,竟然长期拖欠应缴纳的税粮。其中大学士刘墉的家人就三年没有缴税。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墉虽然是个清官,可他家世代在朝为官,地位显赫,其家人不会连这点儿税粮也拿不出吧?

原来前任知县尹宗是花钱买的官,深谙结党营私之道。他来到诸城任职之后,认为只要把刘大人的家人伺候好,就可以抓住一条通天的云梯,不愁没有平步青云的机会。于是他百般讨好刘家,当年就免了刘家应缴的税粮,理由是刘大人为国为民日夜操劳,地方官理应体恤。其他有钱有势的豪强地主们得到了信息,也纷纷效仿,给尹宗送上礼物,寻找各种借口,不缴或者拖缴税粮。

尹宗一来收了人家的贿赂,拿了人家的手短;二来担心惹恼了这些有靠山后台的大户,万一有个风吹草动,拔出萝卜带出泥,自己其他的勾当也暴露出来。于是他就将大户们拖欠的税粮强加在平民百姓的身上。

这一下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大多数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地一年忙到头,收获的粮食除了上缴税粮,剩下的还不够一家老小的吃用。渐渐,有点儿出路的人便背井离乡,投奔到外地去讨生活;没出路的宁愿逃荒要饭也不愿意白洒汗水去种地。时间一长,大片的田地荒芜了,哪里还有粮食上缴给朝廷?

情况如此严重,必须尽快解决。擒贼先擒王,既然事情是从刘墉家而起,也只得先从这儿解决。

恰在这时,刘墉回乡省亲。李瀚决定前去迎接刘墉,借此机会,讨要刘家所欠的税粮。

师爷知道了他的意图,吓了一跳,提醒道:“万万使不得。虽说刘大人是出了名的好官,可是真正关系到自家利益,谁没有私心?况且万一刘大人认为你目中无人,不敬上官,害他丢丑没面子,问题就严重了,保不准打不着狐狸还惹一身骚。”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身为大学士的刘大人更应该劝家人秉公守法。”李瀚不以为然。

事不宜迟,李瀚很快就去刘府拜访。守门人传进话去,刘府的管家出来把他接到内堂。

李瀚恭恭敬敬地说:“听说刘大人回乡省亲,下官特来拜访,还劳烦管家通报一声。”

管家说:“李大人来得不巧啊,刘大人访友去了,什么时候回来也说不定。有什么事您对我吩咐一声就好,或者改日再来吧。”

李瀚犹豫了一下,决定把要说的话咽回去。刘家拖欠税粮好几年了,别人有可能不知道,管家却再清楚不过,他要是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也不至于一拖就是几年。如果自己说破是来催缴税粮的,让刘大人知道了自己的目的,万一他为了遮丑而护犊子呢?还是来个突然袭击、先发制人为妙。于是,他一拱手,说:“就是知道刘大人回乡,特来拜望一下。既然大人没在府上,那我改日再来。”

李瀚走到门口,管家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色绸包塞到李瀚的手里,说:“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请大人笑纳。”

李瀚一愣,接过来打开一看,是一张一百两的银票。他赶紧把银票推了回去。

管家把银票重新塞过来,笑着说:“大人您这就见外了,以后还要仰仗父母官多多关照呢。您不收,是担心被人说是攀高结贵,坏了名声吗?”

这话厉害了。李瀚想:刘大人两袖清风,想不到家人是这等货色。如果坚持不收,只怕会引起管家的戒备。权宜之计,先收下,把管家稳住,大不了上缴衙库登记备案,也可抵当一部分税粮。

于是,李瀚只得道了谢,接下了银票。

次日,李瀚再次登门拜访,刘墉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叙谈时,刘墉对李瀚除了说些为官之道如何勤勉、公正廉明为朝廷效力的话,还尽了主人之谊,询问一下李瀚任职后的状况,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并且说只要是为百姓利益,无论多么棘手的事,他都会助一臂之力。

李瀚心里一喜,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自己不妨顺水推舟,把来意亮出来。想到这儿,他站起身,深施一礼,说:“大人教诲的是,下官受教了。眼下就有件事必须向大人禀报,看看该如何是好。下官上任后,发现衙库钱粮严重亏空,原因是有不少豪绅大户长期拖欠税粮。”

李瀚就把自己调查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

“征收税粮,事关朝廷社稷大业的根本,这个问题刻不容缓,得立刻解决!”刘大人说。

“问题的严重性,下官自然明白。否则,就不对您老爷人家提了。可是……”

“可是什么?难道还有难啃的骨头?别吞吞吐吐的,有话就请直说。”刘墉仿佛看出点儿什么。

“既然如此,下官也只好实话实说。实不相瞒,您府上也拖欠了三年的税粮。那些大户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人人效仿,这现象才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不但事关朝廷社稷,也有损大人您的声誉啊……”

刘墉听罢,眉头一皱,面露怒色,沉下脸说:“本官几年不归家,竟然有这样的事儿!果真如此,你尽管放手去做,不必有任何顾虑。我先让家人把拖欠的税粮尽快补上。”

刘大人的话让李瀚吃了定心丸。只要刘家带头,拿下其他人自然不在话下。县衙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他再次谢过刘大人,就要告辞。刘墉却吩咐家人准备饭菜,要留李瀚吃个便饭。李瀚盛情难却,只得留了下来。

饭桌上,六菜一汤,几乎不见肉星;一壶老酒是自家酿制。两盅小酒下肚,李瀚面红耳赤,一看就不是喝酒的料。

刘墉吩咐上饭,小米干饭端上了桌。李瀚端起碗,刚吃了一口,“咯嘣”,一粒沙子硌得牙生疼。他想吐出来,可是当着刘墉的面又觉得有失体面,只好咽了下去。再吃一口,还是有沙子,并且不是一粒。看看刘大人,同样的饭,细嚼慢咽地吃得很悠闲,却没有牙碜的意思。

难道自己碗里的沙子是有人故意所为?跟刘大人一起吃饭,不是他的意思还能是谁?这是在警告他:刘家这碗硬饭不好吃!回去想明白了再说!

想不到道貌岸然的刘大人,竟会玩阴的!什么清正廉明,以身作则,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李瀚的倔劲一下子上来了,他没出声,却故意将沙子咬得咯嘣咯嘣响,然后咽下……

刘墉似乎发觉有异,笑问道:“怎么,我刘家的饭有些硬,不好吃吧?”

李瀚笑笑说:“回大人,下官的牙齿尚好,不怕硬。”然后,继续大口吃饭。

刘墉也笑道:“那就好。”

突然,李瀚的眉头紧皱。原来,他原本就有一颗后槽牙有点儿活动,这会儿为了跟刘墉较劲,故意用力咬沙子,牙齿哪受得了……

“哎呀,没事儿吧?”刘墉一脸关切的样子,李瀚连说无妨,一边继续吃饭。这时,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主意。

吃过饭,在告辞回县衙之前,李瀚拱手对刘墉说:“大人,下官有一物相求,还请大人帮忙。”刘墉连忙问是何物。

“我想请大人送我一把米,就是今天中午做饭用的那种米。”

刘墉哈哈大笑,连声说可以可以,一边吩咐家人去后厨取米,一边问李瀚为何索米,他刘家的米有什么特别不成?

“大人,贵府的米比一般的米硬得多,下官虽然官卑职微,牙口也不怎么好,却从来喜欢吃硬饭,啃硬骨头。在官场的为官之道,也是这个习性。如果下官有什么不到之处,也是性格使然,还请大人见谅。”

说着,一小袋米已经送来了,李瀚谢过后接过米袋,扬长而去。

李瀚前脚踏入衙门,刘家后脚就将拖欠的税粮送来了,来的正是那位管家。

税粮一两不缺,银票自然退回。李瀚写了一封简短的信,说明当时收取红包的用意,连同税粮收据与一百两银票一起装入信封,让管家带回。

不管怎么说,目的达到了,李瀚十分欣慰。他趁热打铁,立即大张告示,命令其他拖欠税粮的大户们,三天之内务必把税粮补缴齐全,否则加倍处罚,执迷不悟者当抗旨论处……

土豪大户们见了告示,刘家补缴税款的事儿也早已经传扬得尽人皆知,他们哪里还敢怠慢,都乖乖地把欠的税粮补缴上,一时间,衙门口热闹非凡。

几天的时间,所有被欠的税粮追缴圆满,李瀚非常高兴,又贴出安民告示,请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回到家乡,继续耕种田地,安居乐业。

师爷知道了沙米饭的事儿,提醒李瀚:“老爷,这件事儿还不能轻易乐观。要是刘大人为了保全声誉,明着让家人补缴税粮填坑,把您稳住,暗地他再来个秋后算账……”

李瀚淡淡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说归说,索回来的那小袋米他可一直没丢,那碗沙米饭也一直如鲠在喉,他做好了随时卷铺盖走人的准备。

风平浪静,一晃一年过去了。这一天,朝廷突然下令,提升李瀚到直隶某地做知府。

好事来得太突然,让李瀚始料不及。虽然诸城在他的治理下井然有序,百业兴旺,可何德何能这么快就得到破格提升?

这得归功于那碗沙米饭。

作为朝廷大员的刘墉,时刻把维护国家社稷放在第一位。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严惩贪官污吏,清除蛀虫。因此,凡是他接触到的官员,都要有意考察一番,目的是为朝廷选拔贤能。

李瀚第一次来府拜访,他并没有出门。他故意不见李瀚,还让管家以“礼”相送,就是想试探一下这个家乡县令的为人。看到李瀚竟然敢收受刘家的贿赂,他的心里就咯噔一下,暗暗摇头。

李瀚第二次登门向他讨要税粮时,却让刘墉对他刮目相看。一个小县令竟敢跑来跟自己“要债”,实在是不简单!可是他收受了管家送的银票,又该怎么说?

刘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为了进一步考察李瀚的品行,他用一碗沙米饭做试探,想看看这县令怎么办。

刘墉看了李瀚的信件和退回的银票,欣然笑了,这真是一个智勇双全、秉公执法的人才啊,以后一定要重用。随即和珅倒台,他的同党纷纷落马,朝廷急需有志之士补缺,刘墉趁机举荐了李瀚……

2023-11-06 07:05:37

  • 上一篇:故乡古人四题

  • 下一篇:隐身法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