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情感

张大中的华丽转身

正文: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常常“行至水穷处”。所以,能够预知未来,是聪明;若猜测到前方是绝路,自动给自己画上一个句号,便是大聪明。“北京电器大王”张大中,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给自己画句号的人。
   1982年4月,张大中凭借自己加工落地灯所赚到的几百元,大胆地开了一家“张记电器加工铺”,专门生产音响放大器,生意火得很。平时他得在单位上班,周日才能赶来治理。生意做大了,显明就招架不住了。两边跑,两边都不讨好,勉强支撑了半年。年底,他向单位领导递交了辞职信。他在信中说:“因为这份工作不符合本人理想,我决定辞职,请供销社领导予以批准。”在事先,这可是天大的事,人家削尖脑袋还进不了国营单位,他居然如此轻易地辞职。供销社的领导、他的岳父岳母,都尽力劝阻他别丢掉这个“铁饭碗”,否则会懊悔一辈子的。
   但他保持:“那种生活,你坐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的工资,简直让人绝望。如果不出来,那才会懊悔一辈子呢。”不顾众人反对,他为自己画上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句号。
   之后,张大中的铺子业务拓宽了,进入了音箱制造、安装等领域。再之后,铺子改成为“金钟音响厂”,直到现在生意仍然红火,用张大中的话说,“每年能赚辆奥迪的钱”。
   在北京,从事制造业不如从事商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考察,张大中得出一个结论:“北京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制造业的利润太低,资金周转周期太长,做电器原配件销售赚钱更轻易。”于是,他将自己的生意,翻开了新的一页,将主要精力转到电子原配件的销售上。
   灵镜胡同8号,是张大中的“生意经”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地方。1986年,张大中在这里开设了第一家电器原配件门店。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但生意非常红火,一年不到,他就积攒了四五万元。
   正当生意跑火的时候,全民卡拉K热带动了电子原配件、音响等一些电器生意。但是,偌大一个北京城,没有一家音响卖场大到能够把所有的品牌、零配件聚集到一路,都是十几平方米、几十平方米的小店。张大中决定搞一把大的,生产方面可以停一停;销售方面,则必须大张旗鼓。
   1993年,张大中的大手笔———玉泉路的“大中音响城”开张了。半年过后,这个大音响城在京城老百姓中心就有了名气。大家都知道,玉泉路有个最大的音响城,里面的音响一应俱全,选择余地大。
   伴伴随着时代的转变,张大中的店里,家电品种越来越多,品牌越来越强。他在北京城里,到处复制玉泉路店的模式,逐步地,做成为北京市场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电器大王”。
   2002年,张大中将自己的店面开在中心电视塔旁。这个位于玉渊潭公园西门对面的中塔店,是三环上惟一一个有大面积停车场的家电卖场。开业后,连续几年的销售额都会在10亿元以上,2007年高达20亿元。这是大中电器所有门店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一家。
   谁都没有想到,接下来,张大中又想给自己如日中天的大中电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要卖掉自己一手创造的电器帝国。
   在张大中看来,家电连锁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期,区域性家电连锁店的前景堪忧,“不能等到企业经营得狼(wolf)狈了才卖。”他决定退出了,但必须风风光光。2007年10月,在和国美谈判时,张大中对黄光裕说:“你必须比苏宁高8个亿,否则我宁愿30亿元跟苏宁谈,也不跟你谈。”最终,张大中把2亿元流动资产的大中电器以36亿元的价格,卖给了国美。这一年,张大中向国家交纳56亿元税金,成为国内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纳税人。
   为自己的生意画上句号,张大中也完成为人生的华丽转身。现在,张大中坐在北京西郊的青清商厦3楼办公室里,他新创立了大中投资公司,正式进军资本市场。
   转身,蕴藏着新的转机。
   人生很漫长,懂得适时给自己画上一个句号,开拓新的版图,就可以续写更多更好更完美的篇章。
  (司志政摘自《莫愁•天下男人》2008年11月)

2023-11-04 01:20:3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