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情感

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四大困难

正文: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夸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在明天,自夸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也许只有少数“自恋者”——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处处可闻“天之骄子”的口号,明天,面对校友卖猪肉、卖冰糖葫芦的故事,听闻大学生起薪1000元不及民工兄弟的“相传”,目睹每年10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残酷事实,大学生想自夸为社会精英也难。

  也许确实有少数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值太高,把就业的目光锁定在大城市、少数行业少数岗位,以致于他们“有业不就”、不去费力的下层、不干“普通的”活,但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的,更多不是大学生的原因,而是教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大学生,想成为普通劳动者也难。

  想成为普通劳动者,家庭的教育投入不许可。子女的教育破费,是许多家庭的头号开支,为供一位大学生,全家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家庭如此供养一位大学生,我们能要求家庭不要对子女找一份好工作回报家庭抱任何希望吗?——正是为了这份希望,我们有的大学生才因未来的茫然心生无限的压力:1000元一个月,养活自己都困难,怎样为家庭还债?如果没有这一希望,可以想象,农村有多少家庭会放弃送孩子上大学。当然,根据家庭状况选择教育投资,尤其是初等教育投资,被有关学者认为是家庭和学心理性的显示,上大学并非唯一的成才之路。但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用人看法,并没有给大学之外的人才留下多大空间。

  想成为普通劳动者,教育的精英模式不许可。我国的初等教育大众化,是在短短4年时间中完成的——如此短的时间中,高校还来不及作出应对策略,底子教育也根本没有任何转变。事实上,因为我国的初等教育扩招义务大多由已往承担精英教育的学校完成,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一向沿用精英模式,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多瞄准“精英岗位”。而众多大学对办学层次由专科升为本科、校名由学院改为大学,人才层次获批硕士点、博士点的追逐,反映大学根本就没有甘心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念头。我们的底子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贯注“赢在起点”的理念,把家庭和学生“劫持”到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的教育模式中,为成为社会精英,付出大量的心血和金钱。在这样的教育中耳濡目染多年的家庭和学生,怎会理政府在高考关头和就业关头“做回普通人”的号令呢?

  想成为普通劳动者,社会的传统品德不许可。这几年的社会舆论,对北大毕业生卖肉、卖糖葫芦,复旦大学毕业生卖鸡蛋,给予高度关注。卖肉的、卖糖葫芦的北大学子,经过媒体报道,终于不再做“普通劳动者”,而走进政府、走进企业,做起了公务员、小白领。我们的社会似乎还不能“容忍”大学生干“普通人干的活”。

  想成为普通劳动者,社会保障的厚薄不均也不许可。与劳动有尊卑贵贱相同,我们的社会保障系统并不完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组织之间,享受的社会保障很不均衡——劳动者越是“普通”,享受的社会保障越是“昂贵”。任何一个就业者,迫不得已考虑这些与民生紧密相联的就业要素,不想成为难有保障的“普通”一员。

  因此,低落家庭的教育投入,改变精英教育模式,重塑社会劳动代价看法,改革社会保障系统,是比号令大学生“心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更迫切、更有意义的事。

2023-11-04 01:22:2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