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情感

找到你的圈子

正文:

  从职场新鲜人到也算是有点资历的公司人,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基本熟稔了关于“圈子”的特征和法则。

  经历越多,公司人越能发现选择符合的圈子,处理好与它的干系,也许能给自己带来许多东西。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也许在你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它的力量要比猎头更大更靠谱。除了有朋友帮忙,如果事业处在良好的上升期,结交的都是一群有能力的而且有着许多念头的公司人,不妨把自己的圈子当做另一个事业来经营,也许几年过后这就不只是几个人的交流饭桌,而是具备了一定范围的影响力。

  不过另一方面,混圈子也并不是那么功利的一件事。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并不是主要目的,总的来说,这可以代表一种生活态度。

  身边处处是圈子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几个群体的连接点,不过一些工作三年以下的受访公司人并不认为自己拥有这么多圈子。他们只是认同了“朋友圈”的概念,这个朋友圈多半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人员结构,把小学同学、聊得来的同事、工作中熟悉的人,甚至网友一切一网打尽。

  工作超过三年的公司人则表示自己开始有一些流动交往的人群,他们普遍认为这不带有利益干系,但的确有时候能帮自己一些忙。

  在一家500强公司工作到第三年的庄纪,觉得自己的人际干系还到不了“圈子”级别,但她认为圈子现象在大公司很普遍。“校友圈”是在职场上最常见的。庄纪所在的部门中,险些所有治理层都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每年年末时,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同事们也会常常聚在一张桌上碰杯。

  “虽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但有一层校友干系的人很轻易找到共同话题,在人际干系方面就比别人多了一个优势。”

  当她工作到第三年的时候,觉得自己重大的朋友圈开始逐步分化,工作和生活带给自己的东西发生了转变。和同龄的朋友们依然会周末一路约出来玩,和客户公司的高层持续频繁地打交道后,也开始在项目以外的时间逐步多了交流。两个月前,当她的大学同学想跳槽,她试着推荐给客户,竟然成功了,这让她觉得有一个壮大的人际圈很主要。

  什么圈子适合自己

  校友圈是一个既定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工作中会熟悉许多同行,这会成为一个同行圈。如果不是每日闷头做研究大概做后勤的岗位,可能还会和许多第三方打交道,最终形成为一个遍及意义上的工作社交群。工作了三至五年的公司人许多都有这三个圈子,平常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其成员们寻求减缓方案。

  一次武汉两所大学的广州校友聚会上,一群人提出要活期相聚,而且做一些除了大吃大喝外有意义的事儿。最终确定的形式变成两周一次的分享会,由一名分享人选择一个主题做出一个PPT。这些主题和分享人的行业有关,而且被诠释得妙趣横生,比如“广告——不止扯淡那么点事儿”、“给你一个真实的HR”等,在分享过后大家可以参与讨论。

  找到一个符合的群体加入也不是那么轻易。IT工程师马骏就有这么一段兜兜转转的经历:在和一个同事玩三国杀的时候,他得知一群宅男常常在周末找一家咖啡馆进行技能问题和对互联网行业看法的探讨。然后他找到了同事的校友,加了对方的MSN,最终“打入了”这个小整体。

  在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我”和圈子之间是可以双向选择的。如果知道某一个人群能给自己带来许多不一样的东西,可以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结识该群体里的人,然后经熟人引入。但如果自己有许多念头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设想的圈子,一个可靠的方式是自己组织,从现成的朋友圈中培养起来,而且通过人带人的形式把它壮大。

  圈子能带来什么

  年轻的公司人能够从这样的群体里实现自己的迅速成长——因为那些经验丰厚的前辈大概同龄中比较优秀的人,他们可以让刚刚开始职业道路的公司人少走一些弯路。而一些基于兴趣的整体存在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开阔自己的思路,熟悉许多日常工作中没法接触到的人。

  在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脉所占的比主要远远超过个人能力,在卡耐基看来人脉占一个人成功因素的比例高达85%。按照吉拉德的“250人法则”,一个普通人的人际干系大约维持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圈子可以将这个数目以多少倍数扩大,而且这样的人脉称得上优质——基本是在一个水平线上以及高于自己。

  你是圈子里的谁

  圈子里的核心人物通常在一个行业中做得不错,大概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展露出特别的天分。除了这种角色外,还会需要能担负传递、沟通、暖场等功能的角色。就像在一场小型聚会上,有开场时站在聚光灯下致辞的人,有端茶送水的人,有在门外接纳快递送货的人,也有在会场里专门介绍新老成员相互熟悉的人,辨别都有合作。

  在圈子里担任什么角色,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如果发生转变,也可以看做是公司人自己本身改变的历程。

  王露从工作第一年开始,每年都参加驴友运动,但别人打算的路线有时候并不是她想要去的,她的一些发起也无法得到回应。于是从2007年开始,她便尝试自己组织爬山运动和徒步行走。

  最初看论坛里其他人召集运动,她觉得一点不难。一旦自己做就发现其中涉及的事儿非常琐碎,有时候一些细节想不周全会增加许多麻烦事。旅行的中途还会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状况,出行前后需要不断和别人去沟通。尽管平常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和人打交道,但出行的组织工作依然让她觉得“非常麻烦事”。

  她需要不断发邮件给驴友们来反复确认对方的念头。为了使一个行程尽量完美,她事前要想得很详尽,做好充足的预备工作。

  频频担任领队让她有了一个驴友小组,这个小组和她的本职工作也产生了交集——有同行在她半夜加班的时候和她一路讨论工作。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运动组织经验让她在工作方式和与人交流上也有所改变。

  像王露这样的状况,一开始她只是处在一种由热爱户外运动的人自发聚集在一路形成的较为松散的组织中,伴伴随着她个人意愿的生成和凸显,这种松散的组织无法满足她的需求,于是她有目的地成为一名“圈子创建者”纵然她不发动,也会去加入一个更为稳固的群体。

  公司人的圈子也有长短期之分。如果是公司性的行为,更会流于长期;自发组织的运动会因为组织者的退出或兴趣转换而消逝或有所调整,但也是最可能成为终身制的。

2023-11-04 01:22:2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