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情感

那一年,爱情中了梧桐树下的埋伏

正文:

  那年暑假她17岁,住在乡下的奶奶家,半为避暑半为写生。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虽然极度偏僻,但民风淳朴。碰到他是在一个傍晚,她躲在村里那棵最古老的梧桐树下偷偷地吹口琴,是闻名的《茉莉花》,吹着吹着就跑了调。这时旁边一声轻笑,她转头看到他,站在不远方,瘦瘦的,一副忍笑的表情,滑稽极了。
  她顿时又羞又恼,白了他一眼,转身跑了,兀自气了一晚上。原想趁假期把口琴练好,让那些总是笑她的同学大吃一惊,不料却轻易地被人发现了,依然一个鬼鬼祟祟的家伙。
  次日早晨一开门,她听到“哎”的一声,一个纸团便掷到她的身上。抬头看时,昨天那个瘦瘦的身影已飞奔而去。她拾起纸团,上面用圆珠笔写着昨天她吹曲子的错误之处以及纠正的方式。
  她的脸烫起来,像考试作了弊又被人背后揭发,赌气把纸团扔了,一个山里的孩子凭什么来教她?想想又捡了起来照着上面的话细细演习。他写得确实有道理,且指出粗心惯了的她体会不到的细微之处。
  从此,她和他之间便形成为一个默契:每日傍晚她到老梧桐下吹口琴,他则在不远方安安静静地听,有时也会取出口琴吹上一段新曲,次日早晨便有一个纸团放在她家门口的石凳上。
  在他的指导下,她的琴技日渐提高。她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山里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高的音乐造诣,她也从未问过他,仿佛一开口便会破坏两人之间的那种纯美的境界。整整一个假期,她和他没有面对面地说过一句话。
  在她最终一次在老梧桐下吹完曲子后,没有立即离开,她隐约地感到应该有什么事儿发生。果然他走过来,站在她身后。她说:“明天一早就要回去了,和奶奶一路走,明年要参加高考,以后可能不会再来这里了。”她低着头,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心里却在盼着什么。
  停了一下,他说:“明年我也会参加高考,你走后我给你写信吧。”她依然低着头,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他又说:“把你的地址给我吧。”她微微地转头,大胆地看了他一眼,他也安安静静地看着她,眼光平和淡定,在他的眼中,她没有找到任何她想看到的东西。她有些失望地垂下头,一种别样的自尊令她什么也没说便走了。
  第二天早晨,她把一张画了一个假期的水彩画藏在老梧桐的树洞中。如果他对这个炎天,对这棵老梧桐下的琴声有和她一样的眷恋,那么他就一定会发现这张水彩画,发现写在水彩画背面的她的地址。
  但她和他的故事就这么草草地结束了,没有任何下文。她从没有收到过他承诺写给她的信。她想也许一切其实很简朴,他教她吹口琴,只是出于热心,大概只是因为她吹得太烂,他实在听不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故。而之后她隐约感觉到得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只是她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填报高考自愿时,她放弃保送上美术学院的机会,在自愿书的所有栏目里都写下了音乐学院。迫不得已承认,有一段影象她无法释怀,纵然她选择的是一场只有她这一个角色的苦情戏,她也仍然希望拥有与他相近的人生。
  之后,她大学毕业,留校做了音乐教师。只是她的个人问题迟迟未减缓。她也谈过频频恋爱,但每次都无疾而终。其实那些人的条件也不错,可她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
  再次碰到他是在一间茶社,一切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突如其来,让人没有涓滴的心理预备,以至于她事先完全呆住了,身边的人说什么都没有听出来,只怔怔地看着他:高了,却依然那么瘦,多了几分成熟,却也在见到她的瞬间少了几分从容。
  他都没有想到重逢会如大厦倒塌般迅速和出乎意料吧,眼中是不加掩饰的狂喜和无措。
  他的同伴谈起他:出身于音乐世家,“文革”中父亲(father)被下放到一个小山村,他是村里惟一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音乐天分极高却违背父愿,上了一所美术学院,聪明过人却无心风月,不知被多少女子引为人生大憾。
  所有的人都被这个半真半假的玩笑逗得笑了起来,他只看着她,仿佛一眨眼她就不见了。而在那一刻,她终于在他眼中找到了当年她想看到的东西。她心中若有所动,可是想到留在梧桐树洞里的水彩画和那些她苦苦等他来信的日子,她迷惑了,是错过了才会吊唁,依然一切都仅仅只是巧合?
  他看出了她的心思,苦笑一下,毫无顾忌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似有炸弹在她的脑中轰然炸开:怎么是这样?
  当年,她居然忘了留下名字!她竟然会粗心到这种地步!她哭笑不得,怎么也没想到这些年来关于他的种种猜测、失望和伤心竟缘于她的一次小小的粗心。
  此时相见惟有百感交集,更多的是为那些错过的岁月深深怅然。一次小小的粗心竟让他们都傻傻地改变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十年,所有本该快乐的日子却只有独守寥寂。

2023-11-04 02:58:2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