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罗贯中享有盛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罗贯中的身世知之甚少。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罗贯中名本,钱唐人,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贯中生平之事迹,我们现在也无从而知。”
紧接其后的20世纪30年代,明代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关于罗贯中的记载被人发现,内容如下: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
《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针对这些记载,鲁迅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强调:“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此后,许多人相信罗贯中是太原人,他大概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确实生活于元末明初。
《元史》曾提及冀宁路(太原路总管府)属下的清源县、徐沟县,《明史》亦提及太原府属下的清源县、徐沟县。这两县,就是现在的清徐县。清徐《罗氏家谱》有如下名录:
一代
始祖仲祥,妻郭氏,原籍四川成都府人。自唐仕为青州仆射。青州即梗阳也。生子五:文远、文秀、文举、文质、文焕
二代
……
仲祥子 文秀 妻王氏 生子二:景中、景岩
……
三代
……
文秀子 景中 妻温、刘氏 生子三:溢、演、满
……
四代
景中子 溢 妻张氏 生子一:公全
……
五代
溢子 公全 妻刘氏 生子五:钊、钺、锦、镐、镡
六代
……
公全子 锦 妻智氏 司吏 生子六:才聚、次子出外、才增、才森、才宝、才仓
……
七代
……
锦子 才聚 妻张氏 生子二:宗、让
(次子出外)
……
锦子 才宝 妻赵、万氏 生员待赠文林郎 生子四:佑、铿、祺、礼
……
八代
……
才宝子 祺 妻马氏 监生 生子一:时翰
才宝子 礼 妻韩氏 贡生,任大同县教谕,升大同府教授 生子二:时龙、时凤
……
罗氏第八代的罗礼,是纂修清源《罗氏家谱》的第一人。他以“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正己”的名义,于明朝隆庆元年为清源《罗氏家谱》撰序,明确指出:“吾先祖根于蜀郡,自唐仕于青州仆射,即今梗阳也,因路远不能还乡,籍于白马一都。”这里所说的“唐”,指五代中的后唐(923-936);这里所说的“梗阳”,即清源。
孟繁仁、郭维忠在《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发表题为《太原〈罗氏家谱〉与罗贯中》的文章。该文认为,罗仲祥在五代后唐时在清徐落籍,到罗正己于明朝隆庆元年为清源《罗氏家谱》撰序,“期间相隔六百三十多年”,“平均每代人之间的间隔时间长达七十多年”;“在谱中所记的这几代人之间,一定存在着比较大的‘阙轶参错’”。该文指出:“由于罗氏家族第八代罗祺、罗礼等已有了‘监生'’贡生‘的功名,很明显已经是进入明代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把考察的目光集中到第六代到第八代之间。这三代人的时间,应该正在元、明之间。”该文强调:“第六代罗锦及其次子,是两个应该引起注意的人物。”“罗锦娶妻智氏,所生六个儿子……唯有’次子出外‘者不录其名。”罗锦次子,即“罗贯中”。
陈辽在《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发表题为《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演义〉原作者罗贯中》的文章。该文认为:“在清徐《罗氏家谱》中从第一代罗仲祥起至第九代,支派分明,每一代各生了几个儿子,妻子是谁,都一一载明,并不存在有什么’阙轶差错‘的问题。”该文指出:“在五代后唐时任’青州仆射‘的,是不知名的罗氏某位’先祖‘’远代祖宗‘,绝不是……《罗氏家谱》中的’始祖‘’第一代‘罗仲祥。”该文又指出,清源罗氏第八代罗礼和第六代罗锦“出外”的“次子”罗某某的关系,“是侄子和亲叔叔的关系”。“罗礼纂修《罗氏家谱》,时在1567年,约40岁左右,他’出外‘的二叔罗才某假如比他大25岁至27岁,应出生于1500年左右,即明弘治十三年左右。”这个时间,大异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罗贯中出生的时间。
笔者以为,在清源《罗氏家谱》中寻找罗贯中,应该特别关注第三代的罗景中。如果第三代以前有人叫“罗贯中”,第三代就不会有人叫“罗景中”;第三代有人叫“罗景中”,第三代以后的几代就不会有人叫“罗贯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人非常讲究避讳,认为这是涉及伦理的大问题。拿《红楼梦》来说,林黛玉的母亲名唤“贾敏”。林黛玉“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这虽然是小说中的情节,但也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至于清源《罗氏家谱》,如果说里面存在罗贯中,那就应该是“罗景中”,或者说只能是“罗景中”。
罗景中属于罗氏第三代,罗礼属于罗氏第八代,他们相差五代:罗礼是罗才宝之四子,罗才宝是罗锦之五子,罗锦是罗公全之三子,罗公全是罗溢之独子,罗溢是罗景中之长子。在这些不同的代际关系中,有“独子”“长子”“三子”“四子”“五子”—一般来说,独子与上一代的年龄差距或大或小,长子与上一代的年龄差距相对小一些,三子、四子、五子与上一代的年龄差距相对大一些或大得多。清源《罗氏家谱》有序说“以三十年为一世”,以此类推,“五世”即“五代”有一百五十年,鉴于罗景中与罗礼相差的五代中包括“三子”“四子”“五子”在内,在一百五十年的基础上不妨再加四五十年。如果按一百五十年加五十年来算,结果是二百年,这意味着罗景中比罗礼大二百岁。罗礼于1567年纂修清源《罗氏家谱》,如果那时他有四十岁,他就出生于1527年;至于比罗礼大二百岁的罗景中,应该出生于1327年。这个时间,非常接近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罗贯中出生时间—1330年。可见,罗景中完全具备“成为”罗贯中的时间条件。
在知晓罗景中完全具备“成为”罗贯中的时间条件以后,笔者苦苦寻找罗景中社会交往的线索和材料,终于发现王汝玉撰写的《赠卜士罗景中》。乍一看,罗景中是“卜士”,让人多少有些困惑。不过,在分析《赠卜士罗景中》之前,需要了解王汝玉的情况。《明史》记载:
王汝玉,名璲,以字行,长洲人。颖敏强记。少从杨维桢学。年十七,举于乡。永乐初,由应天府学训导,擢翰林五经博士,历迁右春坊右赞善,预修《永乐大典》。仁宗在东宫,特被宠遇。群臣应制撰《神龟赋》,汝玉第一,解缙次之。七年坐修《礼书》紊制度,当戍边。皇太子监国,宥之,以为翰林典籍。寻进左赞善,坐解缙累,瘐死。洪熙初,赠太子宾客,谥文靖,遣官祭其家。
上述记载显示,王汝玉是南方人,非常聪慧,富有学识,在明朝初期做过官,他与清源《罗氏家谱》中的罗景中有时间交集。王汝玉撰写的《赠卜士罗景中》内容如下:
君平昔隐城都市,曾阐先天开卦肆。
百钱一日足生涯,独坐焚香门静闭。
一自仙游去不还,清风千古洒人间。
姑苏有客好沈静,术精龟卜家阊关。
春风花开秋叶落,此身不受尘羁缚。
已将心事付浮云,长日逍遥有馀乐。
姑苏前度盛豪华,甲第连甍凌紫霞。
一朝事往人何在,翻作寻常百姓家。
何如寂寞无拘系,俯仰穷探得深意。
天心水面风月佳,得失荣枯两相弃。
上述材料指明,这个“罗景中”曾游历多方,显然到过南方。至于今人知道的“罗贯中”,也是如此。明朝人王道生撰写的《施耐庵墓志》记载:“先生家淮安。”“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届时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施耐庵生前着作“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可见,罗贯中到过南方。
王汝玉撰写的《赠卜士罗景中》,既提及“姑苏前度盛豪华,甲第连甍凌紫霞”,又提及“一朝事往人何在,翻作寻常百姓家”。所谓“姑苏”即平江,也就是苏州。这里在元末或明初发生那样的巨变,一定是张士诚的兴亡。《明史》记载,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袭据高邮”;“十六年二月陷平江……改平江为隆平府,士诚自高邮来都之。即承天寺为府第,踞坐大殿中,射三矢于栋以识”;“二十六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军进攻平江,筑长围困之”;“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诚收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仅余士诚。仓皇归府第,拒户自缢。故部将赵世雄解之……舁出葑门,入舟,不复食。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张士诚从举事到败亡,共十四年。
张士诚从举事到败亡的十四年,有十一年在姑苏。王汝玉撰写的《赠卜士罗景中》提及“姑苏有客好沈静”“已将心事付浮云”“得失荣枯两相弃”。通过这些语句,可知罗景中具有特殊故事,他一定与张士诚存在过密切关系。而在历史上的罗贯中,也有非凡经历。明代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记载,罗贯中乃“有志图王者”;清代人顾苓在《塔影园集》中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然而,张士诚败亡了,罗贯中也不会有用武之地。杨尔曾在《东西两晋演义序》中记载,罗贯中“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罗贯中的这种经历非常重要,甚至非常重大;罗景中的那种经历也非常重要,甚至非常重大。“两种”非常重要和非常重大的经历,涉及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以及相同的历史风云人物。这些情况无可辩驳地说明,与王汝玉有过交往的罗景中就是清源《罗氏家谱》记载的罗景中,就是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密切相关的罗贯中。至于他是“卜士”,与其文学家身份并不矛盾。在古代,占卜并不奇怪,对于罗景中家族亦然。清源《罗氏家谱》有序记载,罗氏落于清源,“有阳居者必有阴地,理固然也。于是,卜茔于寺沟之南山,葺而为罗氏之祖茔,数世而后,子孙益盛”。三世祖曰:“喜吾子孙支派繁衍。”在清源《罗氏家谱》中,罗景中就属于三世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罗景中“开卦肆”,还存在着紧迫而现实的原因。罗景中辅佐的张士诚败亡以后,天下归于朱元璋,罗景中日子一定不好过,甚至吃饭都成问题。迫于无奈,罗景中才“开卦肆”,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罗景中在这方面的收入被王汝玉说成“足生涯”。如果罗景中没有高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而只是一个骗人的算命先生,很有政治身份并且参编过《永乐大典》的王汝玉是不会与其交往的,更不会称赞他“清风千古洒人间”。只有像罗贯中这样有才华、有成就的人,才能做到“清风千古洒人间”。
清源《罗氏家谱》记载的罗景中就是罗贯中,已经没有疑问。可是,为什么“景中”变成“贯中”呢?这可以从国和家两个角度来分析。
罗贯中经历过元朝统治,作为汉族人的他肯定向往汉族政权,而汉族之称谓来源于汉朝。与罗贯中密切相关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蜀汉为正统,蜀汉以复兴汉朝为己任。蜀汉由刘备创建,他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更是历史上的着名人物。《三国志》记载,刘备乃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这种说法,亦反复出现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中。古代讲究避尊者讳,虽然“景帝”乃谥号而非人名,但是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前后仍然将“景中”改为“贯中”,从而绕开了“景帝”的“景”。“景”变成“贯”,“景”与“贯”之繁体“贯”在字形上还是有些相似的,不过毕竟有差别了,从而免去了冒犯之嫌。
“景中”变为“贯中”,又与罗贯中的家庭有关系。蜀汉政权的中心在成都,而罗贯中祖籍恰是四川成都。罗贯中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祖母年事很高,或者已经作古。罗贯中的祖母是郭氏,“祖母”“郭”能够相关于“贯”:“祖”内含的“且”形似于“贯”内含的“贝”,“母”形似于“贯”内含的“毋”;至于“郭”,则在发音上与“贯”有相似之处。“景中”改变为“贯中”,寄托着罗贯中对祖母郭氏的尊重以及怀念。
“景帝”的“景”,实际上能够直接相通于“郭氏”的“郭”:“景”内含的“京”形似于“郭”内含的“享”,“景”内含的“日”形似于“郭”内含的“阝”。所谓“贯中”,包含着对汉朝景帝和自家祖母的双重敬重,体现着家国情怀。罗贯中的这种情怀,与他的尊师密不可分。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指出,王道生本人与罗贯中畅谈施耐庵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国家多事,志士不能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元乱大作,小人当道之世哉!先生之身世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遂闭户着书,以延岁月,先生之立志,可谓纯洁矣。”处于元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施耐庵,坚持了自己的气节;作为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不但尊重和崇敬恩师的风骨,而且继承和发扬恩师的风骨。这种情况,与“景中”改为“贯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是相通的。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一个“本”字,意味着不忘本。至此,人们所知“罗本贯中”或“贯中罗本”之完整说法的内在道理也就清楚了。《录鬼簿续编》指明罗贯中善于写“隐语”,然而这个记载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罗贯中是隐语大师。今后,在罗贯中及其作品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对隐语现象的关注和破解,这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现在,来看罗贯中在清源的一些具体事情。清源《罗氏家谱》有序指出:“三世景中、景岩,一日见山中窑户面目黧黑,喟然叹曰:’吾家世业儒术,若久居此,将与深山野人无异矣!‘于是景中命三子:长溢、次演、季满,迁居城中。”作为罗贯中第三子的罗满,还相关于祁县会善村。会善村《罗氏家谱》有序指出,“吾谱载始祖满公”“吾始祖与清源罗氏之祖,盖兄弟也”这个记载,能够贯通于清源《罗氏家谱》有序所说:“祁邑会善村,素知为满祖一支。”这些情况,意味着祁县会善村罗氏乃是罗贯中之直系后人。
在祁县,还有河湾村罗氏。孟繁仁曾在《文物世界》2003年第2期发表题为《山西祁县河湾村考察所见罗氏家族史料》的文章。孟繁仁在此文中记载,他于1986年7月到河湾村,拜访过河湾罗氏第十七世,当时七十七岁的罗贵,以及河湾罗氏第十八世,当时七十四岁的罗作贵。从两位老人那里,孟繁仁获知“河湾村的罗氏是在明朝从清源迁到祁县的”。孟繁仁还见到河湾村《罗氏家谱》,家谱有河湾罗氏第九世罗宾和罗贤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撰写的序。该序指出:“我祖罗翁讳世者,生于清源,迁于祁土。”这个情况,起码在形式上能够对接于清源罗锦之次子出外的情况。鉴于此,再考虑清源罗氏第六世罗锦之次子与第三世罗贯中、第八世罗礼的关系,以及祁县河湾村罗氏始祖罗世与第九世罗宾罗贤、第十七世罗贵、第十八世罗作贵的关系,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判断:清源的罗锦之次子,应该就是祁县河湾村的罗世,或者说很可能是祁县河湾村的罗世。此问题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这里不详细展开。现在需要强调的是,倘若罗锦之次子真是罗世,罗世便是罗贯中之四世孙,河湾村罗氏便是罗贯中之直系后代。至于罗世在名字上没有体现罗锦儿子“才”字辈的特点,其原因就不为后人所知了。
清源《罗氏家谱》、无名氏《录鬼簿续编》、王汝玉《赠卜士罗景中》、王道生《施耐庵墓志》、王圻《稗史汇编》,以及顾苓《塔影园集》,这些资料的有关内容互为条件、彼此贯通、纵横交错,构成罗贯中身世的逻辑链条和严密系统。至于祁县的会善村《罗氏家谱》、河湾村《罗氏家谱》,对于研究包括罗贯中在内的清源罗氏家族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在,笔者对罗贯中身世作出概括:
罗贯中,名本,原字景中,后改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四川成都,五代后唐时有罗家人任职于清源,落籍于白马一都寺沟村。祖父仲祥,祖母郭氏,生子五:文远、文秀、文举、文质、文焕。父文秀,母王氏,生子二:景中、景岩。景中娶温氏、刘氏,生子三:溢、演、满。满自清源迁至祁县会善村。贯中于元末明初长期游历南方:在淮安,以施耐庵为师;在平江,客霸府张士诚。张士诚败亡以后,贯中以算卦为生,与王汝玉、王道生等人有交往。乐府、隐语极为清新,着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杂剧,以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
历经近七百年的风风雨雨,罗贯中的基本情况终于可以大白于天下了,这是可以告慰这位文学巨星的。今人需要努力向先哲学习,创造崭新的辉煌业绩。
2023-11-06 2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