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

沧海拾贝:苏轼“骗”砚等

正文:

苏轼“骗”砚

元人陈秀民的《东坡诗话录》收录了一篇苏轼与米芾交往的故事,我把它命名为《苏轼“骗”砚》,为何称为“骗”砚?一是二人关系不错,彼此很随便,文人之间的一次互动、斗智而已,没有贬义;二是米芾此人有非常严重的洁癖,苏轼有机可乘,故此骗得到。

先从米芾说起:

米芾字元章,1051年生,小苏轼15岁。其母伺候过仁宗皇后,从小米芾经常出入宫中,20岁时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米芾一生做官太平,没有大起大落的遭遇。米芾初识苏轼是元丰四年(1081年)于黄州,虽然米芾小苏轼15岁,但是米芾见苏轼并不执弟子礼,而是以朋友身份相见,不像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与苏轼有师生情谊,所以苏、米之间相处并不受太多的礼仪约束。

米芾生有洁癖,但凡他手碰过东西后就要洗手,因此他的仆从经常手提装满清水的银壶跟在身后,随时伺候他洗手。他不用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别人也不准碰。

米芾有一方御赐的砚台,名为“瑶池”。每次赏玩前,必先净手再膜拜后才可把玩观赏。苏轼闻之后提出一观,由于老苏面子太大,碍不过,米芾只好同意,不过米芾提出要苏轼净手还要膜拜之后才能观赏,苏轼同意照办。

米芾请出“瑶池”御砚,苏轼一看就爱慕不已,赞美之词不绝于口。现代人对于一方砚台的认识与生活在北宋期间的人有很大不同,打个比方吧,那时一个文人对于砚台的喜爱度跟现代人喜欢一台高级笔记本电脑,或者一部苹果手机差不多,苏轼真想得到这方“瑶池”砚台。苏轼一看书桌上有墨一锭,灵机一动,说道:“不知这方砚台发墨如何,可否一试?”米芾说,发墨自然好,我去取水,你亲研一下便知。米芾一走,苏轼连连向“瑶池”里吐了几口唾沫,拿起墨锭就研磨起来。米芾回来见此状,恶心死了,差点背过气去,大声呼道:“胡子(苏轼昵称)坏吾砚矣!”一气之下,遂将“瑶池”送给苏轼。苏轼得了便宜还卖乖,说道:“此是御砚,怎可送人?”米芾回道:“污砚岂可复用?”执意相送。苏轼乐得差点笑出声,连忙抱砚而归,并作诗纪念此次“骗”砚成功:“玉砚莹然出尚方,九重亲赐米元章。不因咳唾珠玑力,安得瑶池到玉堂。”

战士蒸馍

在解放大西北的一次持久战中,王震一连三天三夜没合眼,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一天,他到各个掩体去检查,路过一个连队,炊事班长老赵正在烧火做饭。

王震见到笼里的馍馍,就顺手拿了一个,刚准备咬,只见老赵眼睛一瞪。王震也不知他是为啥,边转身边咬了一口馍馍。老赵走过去就给了王震一耳光,夺下馍馍说:“战士们在前线流血牺牲,三天三夜没吃一口饭,你倒好,悄悄钻到这儿,也不问问就吃,这馍是给战士们做的。”王震听后,什么话也没有说,扭头就走了。

事后,有人告诉老赵:“你打的是王大胡子──王司令员。”老赵吓得三天三夜没敢合眼。战斗结束后,在一次团以上干部总结会上,王震把这事一说,还要提升老赵为连长。他说:“我们有这样的战士,战役还打不胜吗?”

后来,连长老赵逢人就说:“王大胡子真好,不记仇,还给我升连长。有这样的领导,什么样的战役打不胜呢!”

慈禧的冬季娱乐节目

每年冬天来临,天气开始寒冷,待到中南海一结冰,这就是慈禧最喜欢的季节,也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可是,与此相反,慈禧一高兴,宫女太监们却都要发愁了。

原来一到这时候,慈禧又要开始她特别的娱乐项目,变着法儿损人为乐了。

慈禧这项特别的娱乐项目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在冰上体验“飞”的感觉。这里所说的“飞”,实际上是指拖冰床。当冬天中南海的冰面结冰之后,慈禧就会带着众多的妃嫔、各府福晋、格格们坐在冰面的拖床上,然后太监们就担当起马或者是雪橇犬的角色来拉拖床,飞一般前进。这时候,坐在拖床上的慈禧就会体验到滑翔的快感,风从耳边刮过,就好像飞起来一样,实在是爽。

一般慈禧的拖床游戏会进行一个小时,玩腻了,就要开始第二段游戏了。

这时候的慈禧会让太监们拿出几千块的银元,看着不多是吧,但是这在当时,几千块的银元需要好几个太监合力才能搬得动。那拿这么多的银元干什么呢?玩抛钱游戏!

话说这抛钱的动作全都一个样,但慈禧却玩出了新花样。慈禧让几个力气大的女眷,站在四周,拿着银元往中心抛。这并不是要体恤众人,犒赏众人,而是慈禧在愚弄众人,让众人取悦自己。当女眷们开始扔钱时,定然福晋、格格、妃嫔们会上前抢,虽然数目不多,但是白给钱谁不要啊,谁抢到钱,钱就归谁。于是乎大家都使足了劲,疯狂地抢钱。这种游戏要是在平地上玩都会有些危险,更何况是在冰面上了。由于冰面太滑,格格、妃嫔们只要动作稍微大点儿就会摔得前仰后合、四脚朝天,但是为了抢钱,大家都很拼,肯定摔倒一大片,狼狈不堪。

看着众人为了抢钱,动不动就摔倒一大片,慈禧乐得合不拢嘴。几千块扔完,慈禧的肚皮也快笑破了。

这就是慈禧荒唐的冬季游戏,宁可将钱供妃嫔们玩乐,也不愿意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实在可悲可叹!

古代父母能有多偏心

春秋霸主郑庄公的母亲姜氏经历九死一生才生下他,不免心有余悸,所以厌恶地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寤生,逆生的意思。

三年后,姜氏又生了郑庄公的弟弟叔段,这次生产很顺利,姜氏对这个小儿子宠爱有加。

小时候,弟弟总是莫名其妙地独得母亲恩宠。

长大后,老爹郑武公患病要传位的时候,母亲跳了出来,非要让老头子把王位传给小儿子。

要知道,尊王守礼、传位嫡长子是当时天下人的共识,母亲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偏心弟弟如此,着实让郑庄公伤心透顶。

幸亏老爹郑武公并没有同意,还是传位给了大儿子。

老爹去世后,郑庄公作为一家之主开始分家,按照惯例亲王叔段不能待在国都了,要分封出去单过。

母亲第二次跳了出来,威逼大儿子给弟弟封到制邑或京邑,一个是军事要地,一个比国都还大。

这种无理要求,连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上奏劝止。郑庄公又是一脸无奈,摊上个偏心的母亲,我有什么办法,封就封吧。

不久之后,弟弟叔段就去了京邑。自从弟弟去了京邑,总有大臣奏报叔段叛变的蛛丝马迹。

虽然郑庄公知道弟弟的能力有限,不足为惧,但是真动起手来,偏心的母亲肯定站在弟弟一边。

果然,据探子传来的可靠消息,母亲已成为弟弟叔段的内应,弟弟打过来,母亲会帮他开城门。

弟弟的反叛,没有伤害到郑庄公,在他眼里,这个被惯坏了的弟弟,根本不堪一击。

郑庄公后来发兵征讨,短短几个月就将弟弟击垮。

郑庄公悲怒交加,他终于知晓,亲人,并不都是天生对你好,自此,他变得彻底冷酷。他把母亲驱逐到另一个城市定居,并撂出狠话:不至黄泉,不再相见。

一家子终于彻底离散。因为姜氏的偏心,彼此之间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马三立的哏儿

1970年,马三立全家被下放到津南北闸口务农。朋友见面时问他:“怎么样啊?”怎么回答?说“不好,委屈”,肯定遭批判;说“好”,又很违心,但还不能不回答。

马三立高明,他说:“哦,我呀……嗯,昨天还有人敲门呢。半夜了,问:‘马三立在家吗?我赶紧说:’在家,什么事?‘你从现在起不许出门。我也不问,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不让我出门呢?因为西哈努克亲王要路过我们村附近的公路,那个公路离我这儿还老远呢。他们怕我放定时炸弹。你说,我炸他干吗呀?再说,我也没地方弄定时炸弹去,即便有定时炸弹我也不会鼓捣啊。弄不好,我把自己炸了……”

听到这个幽默的回答,大家都乐了,非常佩服他在逆境中的境界和“哏儿”。

古代夜市哪个朝代最流行

夜市是都市人的休闲领地,新鲜有趣,考证起来,它也拥有悠长历史。

我们或许会这么想,唐代夜市是不是最兴盛的?其实不然,虽然唐代文化发达,但那时有严格的夜禁制。大唐长安的坊和市,每逢夕阳西下,便各自封闭。唯有上元夜(元宵节)前后,才会放松限制,但夜市的规模并不大。

宋朝,才是夜市最流行的时代。随着宋朝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坊市界限被废除,宵禁也没那么严格,商人的营业时间更加不受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营业,一时间夜市迅速繁荣,万家灯火通明。

当时的夜市,人员往来,叫卖声绵延不绝。在《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此番景象,“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的描绘,衬托出“车马阗拥”的景象。

宋代夜市是多元文化与消费的集聚地。在特定节日,如中秋等,还会有特别项目,类似现在欧洲的圣诞夜市。

举贤避亲也是失职

唐朝贤臣陆元方在武则天朝两次为相,为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在吏部任职时,长子陆象先任扬州参军且已期满,吏部侍郎发现陆象先非常优秀,想提拔他到洛阳任县尉。县尉其实官不大,只是县里的四把手,却遭到陆元方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吏部侍郎去做陆元方的工作,说:“为官者推荐贤才也是至公之道,陆象先’才望高雅,你不能因为自己在吏部任职就不敢推荐他啊。”陆元方仍不同意,吏部侍郎便直接奏报了武则天,于是陆象先得以赴任。

“知子莫若父”,陆元方不可能不知道儿子优秀,他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儿子升职呢?这叫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当时吏治黑暗,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武则天时代,武三思、武承嗣、武懿宗之流要德没德,要才缺才,武懿宗更是个十足的人渣,但背靠姑姑武则天这棵大树,个个都能出将入相。在这样的环境中,陆元方以实际行动,从自己做起来阻止这种恶行,其高风亮节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不过,陆象先也确实非常优秀。公元713年,唐玄宗登基还不到一年,太平公主为了能在朝中继续呼风唤雨,欲废黜新帝,于是召集5位宰相商议,说李隆基是庶出的,做皇帝不合道统,应由其嫡长兄取而代之。此议一出,一片沉默,唯有时任宰相的陆象先强烈反对。可见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极强的胆识和定力。太平公主被杀后,唐玄宗感叹陆象先的气节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封他为兖国公。

假如陆元方把这样一位“益高人品,尤着相才”的儿子死死压在一个低级参谋职位上,即便陆元方再高风亮节,也会使得陆象先无法为朝廷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3-11-06 20:30:1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