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

登山装备哪家强?还要看古人

正文:

电影《攀登者》落幕了。剧中,他们誓登珠峰之顶的精神令人感慨、感动。他们登山之前做的准备也令人动容。不过,登山活动其实在古代就流行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眼前的庐山;“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笔下的庐山;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是李颀的从军体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的登山感悟。

在他们之前,万世师表的孔夫子还发出一句慨叹: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些诗句也可以证明,登山并不是什么时髦的活动,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但是,当时不要说缆车,连登山的石板路都没有铺好,那么古人是如何登上去的?这就涉及古代的登山装备。

无论是登山还是外出运动,一双舒适合脚的鞋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古代的鞋并没有登山和徒步之分,怎么办呢?不要急,有需求就有市场。

南北朝时期,着名才子谢灵运很快创造出了“谢公屐”。

与很多报国无门的才子相比,谢灵运算得上命运的宠儿。他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18岁就在祖辈的光环下受封为康乐公。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行,这个爵位真的不低,并且封号是“康乐”,可见朝廷也不指望他做出血洒疆场、保家卫国的事情。因此,有钱有闲的谢灵运经常带着几百号人吃喝玩乐,追求着那个时代的诗和远方。

《宋书·谢灵运列传》中记载,谢灵运在旅游途中经常“凿山浚湖”,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遇山开山、遇水架桥吗?不!比这个霸气,是遇山开山、填海造陆的意思。没有海,那就把拦路的湖填上,以方便通过。这哪里是旅游,简直是破坏生态环境。谢灵运的行为也差点酿成大祸。因为他把当地的太守吓坏了,太守以为他是来打劫的,差一点发生械斗。

如此为山水痴狂的谢灵运自然要发明点什么才能符合身份,可是他身份、地位都不缺,衣食住行也都有人安排好了,还有什么是需要他亲自动手做的呢?谢灵运低头看看脚上的鞋,有了主意:这双鞋穿着很舒适,走平地还行,但是登山的时候一点优势都没有,彰显不出身份啊。于是谢灵运发明了一种适合登山穿的鞋,即李白口中的“谢公屐”,后世称它为“灵运屐”。

这个鞋的鞋底有两个木齿,上山时去掉前面的木齿,下山时去掉后面的木齿,穿这样的鞋,无论上山下山都能保持身体平衡,也能省很多力气,并且更加安全,因此一经上市广受好评。三百多年后的大诗人李白在“身登青云梯”的时候,还要“脚着谢公屐”,可见这个品牌强大的生命力。

有了专业的登山鞋,还要选好适合登山的衣服。古代没有专门用于登山的服饰,但是古人可以在日常服饰中找出最适合的。比如着名驴友陆游就写出这样一句诗: “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也就是说,轻装上阵才能万里行,因此衣服要选择轻柔舒适的。

除了自己准备装备,一起游玩的朋友也会互相赠送礼物。比如北宋的文彦博出发前就收到好友富弼送来的游山器。文彦博接到这个礼物很高兴,兴冲冲地写道, “上公遗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这里的“游嵩具”就是“游山器”,即用竹子编成的、用来装日用品的小背篓,相当于现在的登山包。

这个“游山器”不要说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登山必备装备,可以往里面放点零食、饮料、面巾纸之类的东西。

苏轼在旅游装备方面也颇有心得,他在《定风波》中这样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没有谢灵运的谢公屐,无奈之下,只能穿一双草鞋。但是他手里有一根竹杖,这就是后世的登山杖。并且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蓑”是指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可见苏轼是做好充足准备才出发的。以至于登山途中遇到风雨,同行的人都被淋成落汤鸡,只有苏轼依旧潇洒前行。

搞定了登山装备,接着要做的就是出行了。如今的人们外出游玩,除了算算口袋中的钱,就是弄清楚天气情况。但是这两件事在古人心中都要往后排,他们心中的头等大事是占卜。若是一不小心选择一个不宜出行的日子作为旅行的第一天,就相当于准备盖万丈高楼,但是选错地址了,多么让人郁闷。

虔诚占卜之后,古人会得到一个黄道吉日,于是准备好久的旅行终于开始了。但是他们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如今飞机、高铁随意选择,再远的旅程睡一觉就到了。古代不同,工业化到来之前,大家出行不方便,只有水运和陆路两种选择,不过总的来说,选择水路出行的人比较多。因为在速度方面,水路明显比陆路快,并且不像陆路那样颠簸。尤其是大运河开通后南北相连,选择水路出行的人就更多了。在这里还要感谢一下隋炀帝。

水运虽然方便,但是水路不通的地方还是要走陆路的。这时就要选择交通工具了。若是图快可以选择骡车,骡车是着名的“包赶程”,哪怕相隔千里,几日之内也能到达;若是不赶时间,想要舒舒服服地旅行,顺便看看沿途风景,就要选择牛车。牛车虽然慢一点,但能带的东西多,并且平稳。这时有人要问了,影视剧中常见的马车为什么不在选择范围之内?马车固然好,但那是有一定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人才能用得起,普通人只能远观。

现在旅行都要呼朋唤友,最低也要几个驴友一起探险。其实古人也是这样的,独行侠这类人在古代几乎不存在。

一是山高路远,一个人去旅行太孤单了,有个同伴可以说说话,万一风寒人体也有人照顾;二是古代没有微信、支付宝,虽说大城市中也形成了商业圈,但深山老林中想买东西还是很难的。因此,古人外出都是行李繁重,肩扛担挑是免不了的。所以大家外出时都会结伴而行,或者带几个仆人。比如徐霞客就是带着一个仆人走千里的。

总之,在古代登山活动中,人们的装备可谓一应俱全,各具特色,且更有登山氛围。想登山,大诗人的装备任你选。

2023-11-06 20:32:0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