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

戏剧界的一场“对决”

正文:

浪漫主义剧作家雨果、大仲马在巴黎戏剧界曾掀起一场“对决”。

雨果和大仲马都出生于1802年,他们相识于19世纪20年代初,分别写出戏剧作品《艾那尼》《安东尼》。他们的作品风格多少有些相似,同样都有大胆的文笔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正因如此,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

19世纪30年代初,大仲马曾是雨果最忠实的崇拜者之一,但和其他普通文人不一样的是,他也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在戏剧舞台上获得成功。写剧本比写诗更容易赢得公众的认可,因为说服出版商出版一本诗集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即使能出版,读者也不会太多。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出版诗集的经济回报很少。

至于小说,当时人们认为它是一种低级文学,难以获得文学界的认可,尽管写小说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从那时起,雨果和大仲马就成了直接的竞争对手。谁能有幸毫无争议地获得“浪漫主义戏剧大师”的殊荣?历史最终选择了雨果,而不是大仲马。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事情并非如此明朗。尤其是在1831年,大仲马即便没有超过雨果,也至少和雨果打成了平手。雨果因《玛利安·德洛姆》遭受冷遇而气愤不已,有人甚至指责他是受大仲马新近发表并大获成功的《安东尼》启发,才创作出迪迪埃这个人物形象。大仲马很有大将风度,立刻在《两个世界评论》上发表声明予以否认:“大仲马先生谨委托我们告知读者,在他本人构思《安东尼》一年前,《玛利安·德洛姆》已创作完毕。因此,如果存在抄袭,也是他本人抄袭雨果,而非相反。”尽管大仲马做出了表态,他个人的成功最终还是导致浪漫主义剧作家之间的失和。

两年后发生的另一件事让他们之间的争斗持续了很长时间。1833年夏,雨果看到一个叫卡萨尼亚克的职业评论家写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卡萨尼亚克对雨果大加赞扬,批评大仲马没有任何才华,只知道四处抄袭。雨果显然不会对有利于他的对比表示不满,但还是劝与他关系密切的报纸主编不要予以发表。实际上,雨果的作品《玛丽·都铎》马上就要在剧场上演,大仲马及其追随者的支持对该剧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当时并非雨果表达对大仲马不满的好时机。

尽管如此,危险时刻还是渐渐来临。大仲马创作的剧本《安热尔》被安排在《玛丽·都铎》之后上演,剧院经理阿雷尔冒失地将海报词设计成:“第一天演出《玛丽·都铎》,接下来是《安热尔》。”其中似乎暗示雨果的作品难以获得成功……雨果很愤怒,坚信是大仲马在后面捣鬼。他当即示意报社主编发表一个月前拦下的那篇文章,卡萨尼亚克对大仲马的批评就这样出现在《辩论报》上。

大仲马惊愕不已,立即写信给雨果:

亲爱的雨果,很久以前有人告诉过我,《辩论报》上会出现攻击我的文章,还说这篇文章虽然不是您写的,却是您授意的。我根本不相信……朋友,怎么对您说呢,在我的戏剧即将上演之际,我的朋友,而非我的对头,却在《辩论报》上发表批评我的文章。难道让我对此毫不在意吗?

依然是您忠诚的大仲马

落款的这个“依然”表达了深深的责备之意,雨果的回应则很模糊,似乎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思:

亲爱的大仲马,很多人在指责我,有的您能想到,有的您根本想不到。作者是我的朋友,是我帮他在《辩论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不要忘了,在这件事上,如果您产生一点儿怀疑我不是您友好、真诚的朋友的想法,您就是天底下最没有正义感、最忘恩负义的人。

这件事很快被炒得沸沸扬扬。很多人支持大仲马,认为雨果在背后算计了他。剧院经理阿雷尔也支持大仲马,同时他也明白,这件事很有经济价值——两位大家之间产生不和,这难道不是剧院借机做广告的绝好时机吗?

最终,《玛丽·都铎》在这件事中受到很大影响,演出效果非常糟糕,雨果在剧场中被观众喝倒彩。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朱丽叶·德鲁埃的表现很差,外界认为她应对剧本的失败负一部分责任。朱丽叶也因此抑郁成疾。

雨果急于摆脱不利境地,想将自己写给大仲马的信公之于众,以求为自己辩护。大仲马极力劝阻,但未能奏效。雨果发表了亲笔签名信,否认自己和整件事有关。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进入持久冷战期,直到后来他们因共同反对拿破仑三世才有所缓和。

2023-11-06 20:32:1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