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国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时代,最近CA新作《全面战争:三国》发售,在全世界带起了一波三国热,朋友圈里很多小友在转“今天要匡扶汉室啊”这样的谜之呓语。我大概已经过了玩游戏的年龄,不过玩兴虽减,谈兴仍浓,想给大家贡献一个看待三国的新视角。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长,纵向来看,三国其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乱世,与之前的秦末乱世、两汉之交的乱世十分不同。秦末乱世的群雄都是些什么人?秦亡后,项羽分封了十八个王,其中章邯、董翳、司马欣是投降的秦军军官,魏豹、韩成、赵歇、田巿、田都、田安是六国的旧贵族,臧荼是燕国旧将,吴芮是越人首领,刘邦、申阳、司马卬、张耳、英布、共敖、韩广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可见,秦末群雄的主体是“草根崛起”的普通人和旧六国的贵族。
秦统一中国,把贵族都削平了,所以这时的贵族与平民无异,但一到天下大乱,贵族们隐藏的关系网就浮现出来、运作起来,在乱世中勃兴。秦碾碎了旧日的等级制度,大乱又打破了秦建立的秩序,给平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风口,只要胆子大、头脑活、人缘佳、运气好,就能脱颖而出。
拿大赢家刘邦集团来说:刘邦自己是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手下最体面的也就是萧何这样的基层公务员,底线则深不可测,从屠狗的樊哙到刑满释放的英布,基本包罗了整个底层光谱。可以说,这样的时代是真的一穷二白,机会遍地,门槛很低,只要有胆下海就有较大几率成功,学历背景都不太重要。
两汉之交的乱世又是什么情况?当时经过数年角逐,也形成了刘秀、隗嚣、公孙述三大势力鼎足的“三国”局面。公孙述的父亲做过河南都尉,官位不低,他本人也是能吏出身,刘秀和隗嚣则都以读书人的形象着名。隗嚣“素有名,好经书”,刘秀则曾在长安学过《尚书》。汉明帝时排了二十八个东汉开国功臣,史称云台二十八将,清人赵翼指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这是很正确的。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就是在长安游学时认识了同为学生的刘秀。
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当时的人看重读经。汉人要做官,文法和经学基本上是必备素质。文法就是处理公文和法律的技术,相当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是官场基本技能,你没这技术就做不了公务员。经学则相当于研究生学历,是官场晋阶资本,不懂经学,就不容易得到察举,得不到察举,就很难跳出郡县往上攀升,日本人纸屋正和甚至认为,没有察举基本跨越不了二百石这道“命官”与“少吏”的门槛(当然这是不尽正确的,仍有人通过“积功劳”升上去),可见这一“学历”之重要。
赵翼又说:“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把功臣的文化素质归因于刘秀的好学,这恐怕并没有说到根子上。我们应该说,刘秀的好学恰恰是“应运而兴”者,“学历”已成为这个时代竞争舞台上隐然浮现的一道门槛。
没有学历的竞争者会怎么样?邓禹对刘秀说:“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更始帝手下的绿林好汉大抵都是“亡命无赖”,在刘邦时代,他们是角逐天下的主力,在两汉之际则成了“庸人”。“庸人”一词并不是泛泛而谈,赤眉军投降后,刘秀称赤眉军的徐宣等将领为“庸中佼佼”,可见“庸”差不多成了绿林、赤眉这些草根起义军的代号。更始至少在《后汉书》里留了个传,刘秀在河北时讨伐“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诸贼”,收编了大量人马,这些外号酷炫的“诸贼”们基本上连名字都没留下。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刘秀年轻时勤于稼穑,是个热爱工作的五好青年,而他的哥哥刘伯升好侠养士各种浪,整个一社会人,经常嘲笑刘秀种田这事儿,将他比作汉高祖的哥哥。汉高祖的哥哥也是种田好青年,没闯出大出息,游手好闲的社会人刘邦倒是把天下都打下来了。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刘伯升被更始杀了,最后还得靠刘秀报仇。扣除历史的偶然因素,刘伯升显然还是拿秦末的眼光看待时局,殊不知时代变了,门槛已经抬高了,就像世纪之交乘着网络技术热潮崛起的企业家,都有不错的学历,年广久那样的企业家已经掉队了。
我们再说三国。东汉末年有“学历”背景相当普遍,甚至出现了刘表这样太学生出身的诸侯(刘表曾因党锢之祸逃亡)。刘备早年拜卢植为师,和刘秀的路线差不多,巧的是卢植也是研究《尚书》的大家,用现代的话说刘备和刘秀可以算是同一个专业了。但和刘秀十五年扫平天下不同,刘备四十岁后才找到立身之地,晚年才称孤道寡三分天下有其一。《出师表》中说到刘备常与诸葛亮谈起两汉之事,他对秦末、两汉之际的乱世应该很熟悉——他的老师卢植续写《东观汉记》,正是汉代历史的专家。
事实上,当时对前两次乱世的关注并不少见。曹植撰有《汉二祖优劣论》,比较刘邦和刘秀的优劣,以为刘秀胜过刘邦。诸葛亮《论光武》一文也持此观点。某种意义上,或可说明站在他们的时代看来,刘秀成功的几率要大于刘邦,反过来也说明他们身处的乱世更接近于刘秀的时代。
那么,当时是不是有人模仿刘秀呢?据说,在董卓之乱时,曹操和袁绍有过一段对话:
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段对话实在太像大佬成功后云淡风轻笑谈当年时说的话,真实性可疑,但值得注意的是袁绍所说“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基本上就是刘秀的翻版。刘秀以河北为根据地,平定王郎及铜马诸贼,收取天下闻名的精锐骑兵“渔阳、上谷突骑”;袁绍后来讨平公孙瓒,收取“幽冀铠马”和乌丸骑兵;两者路线如出一辙。袁绍也确实符合当时的门槛。
当时的门槛是什么呢?秦末和两汉之间的群雄主要来自体制外或体制基层;而东汉末年的诸侯很多都是体制内的世家子弟或一方牧守,这就直接抬高了乱世的门槛,背景成为举足轻重的资本。
曹刘孙三人,曹操的祖父曹腾策立桓帝有功,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宦官;孙权的父兄已经替他打下江东的基业;只有刘备没有背景,白手起家。总体来看,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人创业的时代了。这个时代当然也有秦末式的“亡命无赖”,如“锦帆贼”甘宁;也有两汉之际式的“儒者统帅”,如名列“八俊”的刘表;但他们不再是主流。只有一个刘备,在达不到门槛的情况下,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真正打下一片天地来。不过,最终收拾这个时代残局的是河内高门司马氏,一个完全符合门槛的家族。
但门槛的能级不会永远升高。有趣的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后赵的开创者、羯族首领石勒对刘邦和刘秀做了与曹植、诸葛亮完全不同的评价,他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也;脱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他把刘邦抬到了刘秀之上——也许是因为,他所身处的乱世,又给了草根英雄崛起的机会。
2023-11-06 20: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