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

君王真正的姿态

正文:

李世民砸过魏征的墓碑。对于熟悉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习惯于臣谏君听模式的诸位,初听这个故事,自然大为吃惊。颇有种“啊,小时候听的王子公主童话都是假的”之感。

当然,砸过之后,又重修了。这件事本身琢磨起来,比“魏征直言,李世民纳谏”更有趣。

魏征死时,李世民四十五岁。他对魏征是从忌惮,再成为君臣,成为好搭档。虽然许多次冲动地要杀他,所谓“杀此田舍翁”,最后还是算了,终于到他死了,思念不已。

然后,忽然有人提醒他:魏征许多进谏是有底稿的,他私下里还编纂进谏语录,打算把好名声传之后世呢!李世民听了难免不悦:敢情,这进谏是秀姿态啊!

再有人说了:陛下,这人跟杜正伦、侯君集有染。这可不得了了。前一件事,打击了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后一件事,是李世民的逆鳞、隐痛,谁都不能碰。

魏征曾经说,杜正伦与侯君集的才华,够宰相。杜正伦是太子左庶子,是辅佐太子承干的。当时李世民私下里跟杜正伦说,我儿子似乎不亲近好人。

杜正伦去劝谏太子时,把这话说了,太子跟父亲生气:你这么说我?

李世民反过来生杜正伦的气:怎么传小话呢?于是李世民贬黜了杜正伦。侯君集是凌烟阁功臣之一,与太子承干策划兵变,完蛋,被处决。

所以魏征真正的问题,不是推荐错了宰相,而是他推荐的人,都与太子谋反有关。李世民一生至险之事,是玄武门之变,从此兄弟反目,海舟逼宫。

这是他心口永远的阴影。其他时候,他是个豪迈的明君。但在人伦夺权问题上,李世民一辈子都紧张。魏征,是大子建成的人。王夫之吐槽过魏征,认为他先是观望,等太子一死,就去向李世民请见投效,是功名之士。

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征起于群瓷之中幸自拔以归唐,功名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重用魏征,是因为他的才华,也是因为要向天下昭示:我用人不疑,不念旧恶。这是个姿态。

在此过程中,从最初的彼此心怀芥蒂,到一个敢言,一个纳谏,他俩磨合出了不错的君臣关系,至少对外如此。虽然还是会私下里彼此骂骂咧咧,欢喜冤家。直到魏征死,李世民还痛哭流涕,“以人为镜”之类的言论,亲写墓碑。又是看画像,又是赋诗。到此为止,就是君明臣贤的模样。

“魏征可能伙同太子一起谋反我”,这是李世民一辈子的阴影,所以砸碑去了。魏征死那一年,即公元643年,是贞观朝转折的年:太子承干事发。李世民连有谋夺太子位的李泰也一并扔一边,立了李治。所以他对魏征的这些举动,都和太子有关。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之举措。

实际上,对古今中外一切君王,立嫡都是极敏感的事,跟错皇子都可能要被秋后算账,何况还牵涉一个谋反的太子?

到这事稍微冷一冷之后,李世民重新为魏征立碑:辽东之役,高丽、靺羁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风头过了,恩遇又回来了。实际上,这才是李世民的真姿态。他并不是个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君王。

他武将出身,冲动热血,而且有自己的阴影。但事情过了之后,他能自责,能把事情挽回——类似于他生涯最后的征辽之役,没有像隋炀帝似的一打再打三打,而是回来就感叹:“有魏征在,不会来打呀!”

这方是君王真正的姿态。

2023-11-06 20:33:0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