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

美,拯救了巴黎

正文:

1944年8月25日,正是巴黎从纳粹铁蹄下被解放的那一天。这天,希特勒发出一封电报:“巴黎到底烧了没有?”

为什么他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希特勒的狠心:毁灭巴黎

原来,当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盟军势如破竹,逐渐往德国方向推进时,希特勒就下定决心,将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他心目中将会延续千年的第三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战利品——巴黎。

巴黎一旦守不住,希特勒的命令是,那就将巴黎彻底变成一片废墟。他要让盟军即使得到这座城市,也一无所获,甚至要让他们觉得,就算赢了这座城市,也代表着输掉了一切。

为了达成目的,他指派了心目中最忠诚的军官,也就是当时驻守巴黎的德军最高统帅——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

巴黎到底被烧了没有?

今天的我们想必都清楚,巴黎当然没有被烧。巴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希特勒最信任的将领却没有执行他下达的命令?

率先拯救巴黎的是盟军

为什么巴黎没有被烧?其实那个时候觉得巴黎可以被毁灭的人,并不只有希特勒,其中比较让人意外的角色,是当时巴黎地下抵抗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罗尔上校。

他知道德军快要守不住巴黎了,但是他认为巴黎应该由法国人民自己解放,有这种想法的人绝不止他一个,还包括戴高乐以及法国国内其他“戴高乐分子”。只不过罗尔上校的做法更为极端,就是全巴黎人民一起起义、抵抗。他到处散布革命的讯息,准备武器,决心在盟军进城之前自己解放自己,并和驻扎在这里的德国雄师作战。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会有好下场。前车之鉴便是,之前华沙市民在苏联红军已经挺进到城外、但又犹豫不前的时候,自己率先起义,结果德国部队进行了一场近乎“屠城”的行动,杀害了整整20万起义市民,整座华沙城变成一片废墟。

因此,很多人担心,这时候罗尔上校若是领导起义,是否会让巴黎同样变成废墟,牺牲许许多多的巴黎人。但是,罗尔上校认为,巴黎值得牺牲20万人,即便炸掉再多的古典建筑,毁灭那些永恒的美景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巴黎人必须自己解放自己,战后秩序再让由以罗尔上校自己为首的党派来维护、领导。

得知这些消息之前,有些盟军将领非常不愿意去解放巴黎,比如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理由很简单,他们的目标是继续向德国挺进,而特意绕道并进攻巴黎,不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会损耗珍贵的汽油和兵力,以当时战事相当吃紧的情况,非常不划算。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奇特的张力:一方面是希特勒下令,就算毁灭整座城市都要守住巴黎;另一方面是蠢蠢欲动的地下抵抗人士认为,无论如何都要起义;还有一方面是盟军偏偏在这个时候不愿进军巴黎。如果盟军当时只是绕巴黎城而过,巴黎市民自行起义,或许我们今天就不会再看到巴黎了。

这时候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在中间斡旋,包括后人已经忘记名字的瑞典驻巴黎总领事诺尔丁,一些戴高乐派的间谍头目以及戴高乐将军本人。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几方面的角力、命运的阴差阳错,终于促成盟军统帅最后决定,还是要向巴黎挺进。

尤其戴高乐将军,他基本上已经策动了本来在艾森豪威尔麾下的一支法国军队,要这支法国军队不顾一切,不要管艾森豪威尔联合司令部的命令,自己带人先进攻巴黎。

因此,我们可以说,最先拯救巴黎的,其实是这些向巴黎挺进的盟军。因为他们的进入,才使得原来罗尔上校计划执行的“起义策略”失败。

游说肖尔铁茨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看得见巴黎这座城市,并且保存着它的历史原貌?

这就要说回肖尔铁茨,他来到巴黎之时就决定要执行元首的命令。只不过当时的他,也已经意识到,希特勒似乎过于疯狂了,他甚至感觉到,这场战争德国其实已经输了。

于是问题变得很简单:焚毁巴黎、与巴黎同归于尽,到底有没有必要?

结果,被认为是“法奸政权”的维希政府的巴黎市长泰丁格得知了这个计划,他想劝肖尔铁茨不要这么做。但是,他能用什么理由劝服这位以铁石心肠闻名的纳粹将领呢?

一番劝说后,他引领着肖尔铁茨走到德军司令部大楼的阳台上,请肖尔铁茨看一看阳台外的景象。

在他们身下的路上,“一个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骑车经过,一只手按着被风吹起的裙子。在杜伊勒花园的绿色草坪中间,未来的小水手在摆弄他们的玩具,帆船就靠在圆形小池塘的边上。河的对岸,在中午灿烂的阳光下,埋葬着拿破仑的荣军院的金色圆顶闪闪发光。在它背后,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

泰丁格伸手指着他们面前的景色,向似乎没有感情的军人做了最后一次慷慨陈词。

他指着右边罗浮宫的灰色花岗岩侧楼,和侧楼之间用石块围绕的花园,又指了指右边协和广场完美对称的布局。

他对将军说:“给一个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坏,不是保存。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在这个阳台上,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你能说:‘本来我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说起来,4年之前,当时非常窝囊的法国最后决定弃守他们的首都巴黎,其中一个理由也正是,不希望战火波及他们所钟爱的这座城市。

现在,这个投靠了纳粹德国、常被认为是“法奸”的市长,在用他的良心为这座城市做最后一次陈词。

但是,最后将军到底听进去了没有?当时这位市长并不敢肯定,因为肖尔铁茨说,他还有他的任务要完成。当然,最后我们知道,他没有选择毁灭巴黎,他背叛了希特勒。

背叛了祖国,却没有背叛人性的价值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最铁石心肠的人,在这个时候拒绝毁灭巴黎,转而选择背叛他们至高无上的元首?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佐治亚州来的美国军人的陈述。

29岁的农家子弟里昂·科尔,跟很多军人一样,攻入巴黎后被热情的巴黎市民带回家。他站在蒙马特一座公寓的第5层楼的阳台上,展现在他脚下的是他以前从书本中读到过的,也是他多年只能在梦中梦到过的景色。

在渐深的暮霭中,它们的轮廓如今仅依稀可辨:埃菲尔铁塔,圣母院的双塔,塞纳河懒洋洋的弯曲河道。他的主人递给他一杯白兰地,然后,那对上了年纪的法国夫妇和他并肩站在那里,一起欣赏巴黎夜色的降临。他是被他们邀来一起喝一杯的,这个身材高大的美国兵肩上还扛着冲锋枪。

在他们一起欣赏的时候,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壮观景色突然大放光明:自1939年9月3日以来,巴黎第一次无所畏惧地灯火通明起来。为了表示庆祝,巴黎市的电工向全市输送了电力。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科尔不禁目瞪口呆。在他身旁的那位太太也倒吸了一口气,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仿佛在梦境中,她把酒杯举过阳台铁栏杆,向下面的城市轻声说:“光明之城。”

为什么今天我要说起这样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

因为在我看来,在这个故事里,巴黎最终没有被焚毁,恰好说明我们很珍视一种价值——审美的价值。

美,并不只是单纯的、抽象的、冰冷的东西。

像希特勒这样当不成艺术家,但一辈子还是想做艺术家的人,他所知道的那种“美”是粗俗的。真正的美,是一种让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的存在”的美。

真正的美,会让你无法轻易说出“巴黎值得牺牲20万人”。在真正懂得美的人的心目中,人是一个具体的生命,而不是为了完成一项历史任务就可以抛弃的冰冷数字。这才是真正的美。

光明之城,巴黎的美。

在我们刚才读到的那个故事里,纳粹德国将军看到的,除了那些宏伟的建筑物,还有漂亮的少女骑着脚踏车,可爱的、穿着水手装的小朋友正在池塘边玩着纸质的帆船。种种景象,最终让他决定背叛他的祖国,但是,他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以及更高的人性价值。

2023-11-06 20:33:2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