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光绪年间,云南滇东翠竹巷一户人家,房前屋后遍植竹子,庭院隐于竹林之中。房主郑向前18岁时曾中过秀才,又颇爱竹,被人称为“竹秀才”。竹秀才到知天命之年也未中举人,只得把考功名之事放下。但他并不死心,把科考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可遗憾的是,几房夫人都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带把的。后来他听了算命先生之言,娶了一个小他30多岁的四房,转年春上果真生了一个小子。老来得子,竹秀才喜不自禁,为爱子取名“郑应成”——暗含考试必成之意。应成3岁刚过,父亲就请了冷先生教他读书识字,一心盼着儿子将来光耀门楣。
这日,冷先生刚授完课,8岁的郑应成听到摇鼓声和“出动,出动,出出动”的吆喝声,好奇心驱使他循着声音追了出去。
郑应成追到村头,看到一位瘦瘦的老者正把货担里的物品小心翼翼地拿出放到油纸上。针线、胭脂水粉、珍珠翡翠等郑应成不感兴趣,当目光落到“泥人八仙”时,郑应成被八仙那惟妙惟肖的模样吸引,不由得看呆了。
第二天,货郎突然寻到竹秀才家。竹秀才把货郎迎到客厅,沏上醇香的普洱茶。货郎呷了一口茶,开门见山地说:“在下姓甄,昨日遗失‘泥人八仙,听说您家小儿曾到过货摊,不知是否看到被谁拿走?”
竹秀才叫出郑应成询问。郑应成说:“到过货摊不假,但未曾看到谁拿走’泥人八仙。”
甄货郎起身告辞。竹秀才一直送至大门外。
第三天,甄货郎又来到竹秀才家。这次,竹秀才虽露不悦之色,可还是让甄货郎进了客厅。
“有人看到您家小儿拿走了我的‘泥人八仙,可否请出问之?”
竹秀才听到这话,脸不由得黑了下来,可还是耐着性子叫出了儿子。
“郑儿,你前天可曾拿了甄货郎的’泥人八仙?”竹秀才一脸严肃地问。
“没拿!”郑应成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竹秀才说:“甄货郎,我儿三岁识字明理,我家祖祖辈辈最讲究的是为人清白。他说没拿,自是真的。”
甄货郎悻悻而去。
第四天,甄货郎再次来到竹秀才家。这回,竹秀才把甄货郎挡在了大门外。
“请还我‘泥人八仙!”
竹秀才听着甄货郎的话,气得咬牙切齿地大声说道:“无耻奸商,几次三番辱没吾子,是何居心?”
甄货郎哈哈大笑:“老夫识人不准,留这眼何用!”言毕,迅速地伸出二指,朝双眼戳去,顿时双眼一片血红。
竹秀才大惊,赶忙把甄货郎扶到床上躺下,令家人速去请郎中。
竹秀才唤出郑应成,令其跪下,厉声道:“逆子,老实交代,可曾拿过甄货郎的’泥人八仙?”
看到眼前这番情景,郑应成早吓得瑟瑟发抖,声若蚊蚁地说道:“父亲大人恕罪,‘泥人八仙造型逼真,儿抵御不住就偷偷拿了。”
竹秀才恶声道:“逆子,哪只手拿的’泥人八仙?”
郑应成说:“右手。”
竹秀才拉起郑应成,把他的右手摁到旁边的木桌上,拿起刀说:“逆子,你拿了甄货郎的‘泥人八仙,几次三番不承认,我郑家代代崇善竹之高洁,你这是羞辱先人呢。今天,我要剁下你右手五个手指,向甄货郎赔罪。”
竹秀才正欲挥刀砍下,甄货郎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握住了竹秀才的手腕。
“竹秀才,万万不可行此举。’泥人八仙值不了几个钱,送给你儿就是。我之所以几次上门打扰,是观你儿‘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一定是个人才。不能因为这件小事,让他留下污点呀!”
竹秀才大为感动,说:“愚人鲁钝,误解先生之良苦用心,望先生恕罪。先生不惜自残身体,言传身教,令愚感动。如若先生不弃,我和先生义结金兰,先生收愚儿为义子如何?”
甄货郎欣然应允。
后记:甄货郎经名医诊治,在竹秀才家调理一月有余,眼伤痊愈。郑应成不忘甄货郎恩德,甄货郎70岁后,郑应成将其接到家中伺候,直至终老。
郑应成发奋读书,励志科考。可后来光绪皇帝一纸谕令废除了科考,郑应成考取功名之路只能作罢。再后来,郑应成痴迷“泥人张”技艺,跋山涉水,赴天津拜“泥人张”二代传人张玉亭为师,最终成为名噪一方的大师。
点评:
这篇小说突出了“教子有方”的主题,虽是历史题材,但对我们今天有很大的启发。小说注意了行文的曲折,主要人物形象突出。全文语言简洁,事件叙述张弛有道。
2023-11-06 07: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