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情感

破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四个不等式

正文:

有人说2011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年。去年银行理财产品多数由中信、光大、招商等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售,可进入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可谓遍地开花,并且收益逐渐攀高,特别是短期理财的收益更是让人咋舌。王女士看到某银行7天理财的年收益高达4.1%,于是她便将存在另外一家银行的5万元资金,在支付了50元手续费后,转到了这家银行。十多天后,她到银行取款,可一算账,买这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不但没有取得实际收益,反而亏了。因为这款产品并非买上当天就开始按照4.1%计息,而是有7天的募集期,募集期只能按照活期0.50%计息,这样,产品起息前7天的实际收益为0.5%÷360×7×50000=4.86,产品理财收益为4.1%÷360×7×50000=39.86,共计:44.72元,减去50元的转账手续费,王女士买这款高收益理财不但没有赚钱,反而赔了5.28元。因此,面对各家银行大量推出的新理财产品,大家一定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几个不等式。

  高收益≠高利息

  正如王女士买的高收益理财一样,表面上高收益,实际上因为期限太短,到期利息仅仅几十元,高收益的特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如果资金数额不是太大,存储时间比较短的话,没有必要和王女士一样再花费时间和手续费到其他银行买理财产品。一般情况下,超过一、两个月的存储期限,购买短期高收益理财的优势能够略有体现,时间越长,高收益的特性才会体现得越明显。也就是说,大家在购买理财的时候,不要被所谓的高收益率所迷惑,还应计算一下到期收益是多少,看看高收益是不是真正能拿到高利息。

  购买日≠起息日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时一般会公布募集日和起息日,募集日期一般为7至15天,也就是说,如果募集期为15天的话,1日购买理财产品,1至15日是按照活期计算利息,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购买当日就开始按照理财收益计息。不过购买者可以采用签订“理财通”(自动七天通知)的方式来减少损失,如果购买理财时距离起息日大于或等于七天,签订“理财通”协议后,起息前的资金就会按照7天通知利率(1.49%)计息,可取得比活期高数倍的利息收益,起息时,资金会自动转成高收益理财。同样,理财资金到期后,如果不支取的话,也会自动转成七天通知存款,享受相对较高的活期利息。

  到期日≠到账日

  关于理财产品到期后资金到账问题,各家银行规定不一样:有的银行是到期日当日零时将理财本金和利息打入客户银行卡中;有的是延后3~5个工资日打入客户卡中,资金到账模式有点类似赎回开放式基金;有的银行规定到期日如果遇到节假日,资金到账日相应顺延。因此,客户在购买理财时不但要问明白起息日,还要问明白到账日。相同情况下,客户应选择到账及时的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以免耽误资金使用或影响理财收益。

  预期收益≠保证收益

  按照银行监管部门的规定,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其他多数理财产品均要用“预期收益”来表示,单从理财合同来看,银行多数产品都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银行的预期收益不代表承诺客户一定拿到固定收益,当然这主要看产品投向,如果投资电网、铁路、高速公路等国家大型项目,并且年收益在5%以下,就可以把预期收益理解为保证收益。但如果投资股票、基金,甚至挂钩境外产品,并且收益特别高,那这种产品的预期收益就只能仅供参考了。

2023-11-06 04:13:1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