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情感

鲁豫的人生洞见

正文:

从2002年至今,鲁豫采访过10000多名嘉宾,录制了3000多期节目。19年中,除一次采访因病没能坚持到最后,其余的她都不曾缺席。就这样,她不仅把《鲁豫有约》做成了诸多媒体“人物选题”的重要资料库,还把自己做成了极具人生洞见的思想输出者。

有记者问鲁豫:“你为何能把一个节目坚持做了近20年?”她笑道:“很多人说,如果一件事情你坚持做21天,那么这件事情会成为你的一种习惯;如果一件事情你坚持做19年,我想,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了。这里面肯定会包含很多情感因素,比如说责任,比如说爱。而一旦有了情感的渗透,你就必然会加倍地自律。我在做《鲁豫有约》的过程中,碰到不少这样的狠角色,他们都极其自律。以我不同时期的标准来看,他们也都极其优秀。当然,他们不仅仅因为自律而优秀,但优秀的代价之一必然是自律。自律的过程并不愉悦,甚至痛苦不堪,它不能使人自由,也不一定能使人成功,但自律会令人更接近心目中那个最好的自己。”

鲁豫由果及因,分析透彻。引述他人之说以点明“坚持做节目”不仅仅是因为“习惯”后,她随即指出还有“情感因素”,进而强调“自律”之于坚持的重要,所以这个代价值得付出。由于这番话说理极为透彻,自能启示人们。

在鲁豫新书《还是要相信》首发式上,谈起当下年轻人的焦虑,鲁豫说:“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焦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但那时不觉得;长大后,才明白年轻人总会遇到同样问题:当一个人能力不足以让自己实现梦想的时候,这种碰撞就会产生一种焦虑,这是每一代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焦虑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去解决问题,然后又遇到新的问题,这一切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生活。我的节目做了十几年,采访过无数人,哪怕最成功的人,也有过失意到觉得几乎人生已经黑暗到不可能再黑暗的那个时刻。谁的人生不是一堆麻烦?可他们都走了过去,满面春风地出现在我面前。可见,一切都会过去,没有过不去的坎,于是我对我的人生也就有了底气——当我不好的时候,我仍相信会否极泰来。”

鲁豫由昔而今,举事证理。以小时候看过的文章、长大后所见的事实,来表明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焦虑后,她再概述诸多成功人士走过黑暗后的满面春风、自己的从容乐观之例,以证明“一切都会过去,故不必焦虑”之理。如此举事证理,听众自会为之信服。

对鲁豫的主持,外界也有质疑批评之声,当被问“如何面对这些声音”时,她说:“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被人质疑批评自然在所难免,只要能正确对待,就不会被伤害。如果有人嘲讽你,你马上回敬他;有人看不起你,你马上鄙视他;有人对你冷淡,你马上对他冷漠……这样的话,你本不喜欢的人,不就很轻易地把你变成和他们一个样子了?这才是对你最大的伤害。所以对那些质疑批评,我都会耐心倾听,但我却有自己的客观判断。我一直认为,唯有自我挑剔,才能不断进步,没有人会比我更挑剔自己,没有人会比我对自己的意见更狠,对自己的剖析更深。有了这个底线,我也就能轻松地面对各种质疑批评,你说得再多,还是没有我看到的问题多,我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地方,因为我对自己最了解。我一直是心怀敬畏地生活,经得起他人考验,对得起自己良心。”

鲁豫提出“正确对待就不会被伤害”观点后,她再由表及里,从“不针锋相对”“须自我挑剔”两方面进行纵深论述,这番理据充分的现身说法,堪称度人之金针。

一次访谈中,谈到为何制作《超级演说家》,鲁豫说:“我用的是排除法,先排除掉我不能做什么——唱歌跳舞我都不行,这么多年我都是在说,就定了做说话节目。对我来说,演讲意义非凡,它是将我带入电视行业的敲门砖。我大学学的是国际新闻,当时想毕业做个驻外记者或翻译,没想到大四赶上一个申奥的英语演讲比赛,因为冠军可以去北京台实习,我就报名了。拿了冠军先是去北京台实习,后又顺利地进入中央电视台。而对观众来说,演讲同样不无意义。虽然很多人听罢励志故事,被感染和激励的情绪可能只有一两天,之后又会回到既定的节奏和状态中去,但如果能在一两天中,被某一篇演讲中的某一句话点燃一下,作为往前冲的能量补充,岂不是好事一桩?现在看来,我做对了。可见,面对任何事,你只有两种选择:不做和使劲做。”

鲁豫先以“敲门砖”之喻来凸显自己对演讲的偏爱之情,再从励志故事有激励作用这个角度来揭示演讲之于听众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才“使劲做”做出了受人们欢迎的《超级演说家》。听罢这番熔事、理、情于一炉的话语,我们叹服说话人选择的智慧。

鲁豫说:“生活很公平,用岁月来换取经验、能力和底气。所以,不要小看长者的每一道皱纹,那里有着你想也想不到,但有一天你也会经历的一切。”这一饱含哲思的诚挚话语,显然是她的经验之谈。

2023-11-06 18:40:4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