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

三国时代的野蛮拆迁

正文:

  三国时代的野蛮拆迁
  
  董卓自驻军都城洛阳过后,虽讨尽了风光,但仍有外患内忧。所谓外患,自然是以袁绍为主的关东维权大队。至于内忧,则是朝中遗老,这些老古董们成天商量着如何搞颠覆。为消弭这些隐患,董卓决定迁都长安。可数百万人口一次性搞迁移,别说心思不齐,人力物力恐怕也是问题,倘若再出现几个钉子户非要高昂的安置补偿,岂不误了搬迁进程?
  
  不过,这些对于不按常理出牌的董卓而言,绝对不是问题。董卓首先到皇宫里做工作。说是做工作,却带了几把大刀,明晃晃地一亮,皇亲国戚们就含泪从了。天子以身“示范”了,一些大户们却不愿就范,仍是牢骚满腹地赖着。可是,他们低估了董卓的决定。董卓的念头倒也简朴直接,说他那儿有几封群众的举报信,说这些大户是黑社会的保护伞,他们的房产是非法所得,一切得充公。一些大户心有不甘,寻思着辩解几句,可未等发声,却见刀光一闪,竟人头落地了。皇亲国戚、达官朱紫这两根难缠的钉子拔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自然不在话下。
  
  尽管怨声载道,可拆迁这事进行得还算顺利,但拆迁历程中产生的GDP该如何消费倒成为问题。于是,董卓邀上几个先生,在长安附近寻了个风水宝地,搞了个奠基典礼。接着,三国时代最大的个人形象工程酈坞顺利开工了。
  
  董卓搞“土地财政”挣个盆满钵满,机灵的曹操自然看在眼里。不过,曹操搞强拆,倒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搞活地方经济。官渡之战后,曹操取得了对袁绍势力的决定性优势。可常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战后接管的河北人丁稀少。为了振兴河北老农业区的经济,曹操决定引进劳动力,将陇西、天水等地的百姓一切迁到河北。
  
  如此野蛮作风,拆迁效果当然不好,这样折腾下去,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幸好另有张既。张既的做法很简朴,召唤辖内公务员们行动起来,免除搬迁百姓的相关税赋,并安排专职人员抓好保障房扶植,让搬迁人员能住上安心房。老百姓要求本也不高,有个安身之所,满腹牢骚自然排解了。
  
  不过,并不是每次野蛮拆迁都有人擦屁股。建安十七年,曹操、孙权两家军队大概是在濡须坞对峙,谁都没有讨到便宜。这样耗着不是办法,曹操寻思朝中另有诸事要打理,于是有了北还的念头。可境内的前线边民人心未定,为防患未然,曹操来了个坚壁清野,下令边民内迁,搞个数百里无人区。
  
  当然,曹操的这种念头一定是个馊念头,自然有人反对,这时扬州主簿蒋济站了出来。不过,蒋济这次没了张既的好运,曹操也失掉了自己的好运。一份拆迁令顺着江面浩淼的烟波如期发布。江淮的百姓们听说要背井离乡,一时间群情激奋,干脆渡了长江归了孙权。
  
  董卓、曹操两人玩斗“地”主,终究太过孤单。就连一贯高举品德大旗的诸葛亮,也忍不住上前凑上一脚。诸葛亮搞拆迁的时机,大抵是在第一次北伐后,为了弥补战消耗失,同时也使自己归朝体面一点,他决定把原魏国西县地界的百姓强行安置在蜀汉境内。不过,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在北伐总结大会上为此次拆迁运动赋予了新的名目:“为了国家利益。”诸葛亮话毕,底下掌声雷动,只是西县百姓背井离乡奔波千里,个中辛酸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2023-11-04 02:03:3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