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

古代官邸:只能住,不能要

正文:

中国封建官僚体系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制度,其中一条核心规定是:官员不得在自己老家任职,以免庇护亲眷,滋生腐败。但官员在工作地未必有房产,那住在哪里呢?这就不得不说其配套制度——官邸制。

自秦朝确定中央集权之后,官员都由国家任命,因此上班地点没有特殊化,基本都要远离家乡。由于那时的人们普遍结婚早,官员上班多要拖家带口。为了方便官员工作生活,国家一般都会提供住房,即当地官衙后方辟出专门的生活区,俗称内衙。官员携家属住在里边,不仅是一项福利待遇,也是政治纪律。其中心还是希望官员秉公执法、防止贪污腐化,尤其要防止一些善于结交之人走“夫人路线”,扰乱秩序。

不过,一个县衙中公务员编制少之又少,一般只有知县等三人,单凭这几个人来维持一个县的运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官府需要雇佣一定数量的吏员,还有一部分有功名在身但没通过科举高中的中层官员,如功曹、主簿等。他们多是当地人,不需要带着家眷居住在县衙之内。不过只要是当地政府拥有产权的房屋,他们可以通过优惠价格购买。欧阳修的老爹当初就在绵州当中层干部,他家就是“福利房”。欧阳修出名后,随之出名的还有他当年的故居。

与地方福利住房呈相反情况的,是京官们的待遇。由于京城面积有限,京城衙门中的官吏又多,除了汉代,之后再没有哪个朝代有能力对京官的住房大包大揽,所有人都需要自己找房子住。

因为需求多,京城房价必然高。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姚崇,就因为城里房价太高,只能在郊区买房,若遇到加班,连家都回不去。于是,他只能在城里的旅馆长期租了一间房,可毕竟不比家里舒服,加上他岁数较大,没过多久就病倒了。皇帝知道后,在接待外国使节的高级使馆区专门腾出一个跨院供姚崇全家居住。但这里总有外国使节往来,生活十分不便,皇帝决定由朝廷出钱,在中心地段给姚崇盖了一座宅院。

堂堂一国宰相的住房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那些品级不高的官员。古装影视剧中常见很多人退休后“荣归乡里”,其实“荣归”是假,买不起房是真。因为官邸是给在职人员居住的,解任的官员必须搬走。

如果老家有房还好说,没房就尴尬了,官员解任后只能暂借在驿站或庙宇。如果家里人口实在太多无法安置,甚至还有在车库(教授别人驾车的车院)居住的。宋仁宗时期的宰相杜衍,就因为没有买房置地,退休后在南京的车库借住了很长时间。

解任官员除了要腾房子,房内任何公物都不能带走。王安石从江宁府任上退休后,他最爱的藤床被夫人带回了老家,没想到被人追到他老家讨回。

公物不能带走,官衙也不能随意修葺。因为基层官员调动频繁,有可能辛辛苦苦修缮一番,只是便宜了继任者,因此古代官员不愿意费力维修官衙。苏东坡写过一篇名为《滕县公堂记》的文章,大意是滕县县衙有50多年没有维修过了,友人范纯粹被贬到这里,实在受不了邋遢的办公环境,于是大手一挥下令全面修缮。可范纯粹又怕别人指责自己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于是授意他写了一篇小文。由于苏东坡的文章流传甚广,大家知道这件事就不会妄议指责了。

2023-11-06 20:28:36

  • 上一篇:高颎的阳谋

  • 下一篇:因美而起的悲剧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