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69年,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备战备荒的热潮,9月20日,甘肃省武威县新鲜大队的社员们在挖地道。他们没想到,就在锄头挖到一个叫“雷台”的土台之下时,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发生了……
文物的发掘
突然两个社员发现地道的侧壁有一堵用青砖砌成的墙壁显露了出来,打开眼前这堵砖墙,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古墓,古墓的墓道很深,也很宽大,里面一片黑暗,一股阴森的寒气从古墓的深处散出,有人用电筒照进深邃的墓道,他们看清了古墓中整齐排列着大量的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还有一座棺床,床上还停放着两具尸骨。
从墓葬的形制、出土陶器和铁镜以及出土铜马上的铭文判断,雷台墓的年代应是东汉时期。在出土的12件男女铜人俑背后,分别刻有“张氏婢”和“张氏奴”字样,由此可以断定墓主人姓张,胸前有铭文的8匹铜马及4枚将军银印则告诉人们,墓主人曾担任过“张掖长”,后又升兼武威郡的“左骑千人官”,出土铜马上清楚刻有“张君前夫人”和“张君后夫人”的铭文。按规定,诸侯的妻子才能被称为夫人,看来,墓主人的最高身份是诸侯。
在众多奢华的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9件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在仪仗队伍的最前面带头的,就是“马踏飞燕”铜奔马,它的英姿与武士仪仗俑彼此呼应,令人叹为观止。马踏飞燕全重约7.15千克,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其主体造型是一匹飞奔的骏马。马昂首嘶鸣、扬尾御风,三足腾空,右后足践踏在一展翅翱翔的飞鸟之上,飞鸟于惊愕之中回首注目,正衬托出奔马飞跃迅捷,疾如闪电。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中在飞鸟之上,既表现了奔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又巧妙利用飞鸟的躯体以及展开的双翅,扩大了奔马着地的面积,巧妙地集力学平衡与雕塑美感于一体。
现在已无法知道是哪位工匠制作了这件惊世杰作,但设计师以娴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动的气韵,并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流线型的身躯和四条刚劲的马腿上。
文物挖掘出来后,被移交给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真正认识到这件铜奔马文物价值的,则是着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代表团访问甘肃时抽空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陈列。当郭沫若看到了这组铜车马仪仗队,特别是在队伍最前面身长45厘米、高34.5厘米的领头马时,他眼前突然一亮,并叫工作人员拿出来让他端详。郭沫若认为这匹铜奔马的考古和艺术价值非同小可,并欣然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
闻名的良马
“马踏飞燕”的产生与丝绸之路的“凿空”、繁荣和西北多天马及河西走廊养马业的兴盛是分不开的。
早在西汉初期,汉景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55年)在西北边郡(主要在甘肃境内)的马苑就曾达36所,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到汉武帝刘彻时,为了抵抗北方的匈奴族,就两次派张骞“凿空”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汉武帝酷爱良马,同时出于军事上需要,曾多次派使者用重金在西域索取良马。为了得到良马,甚至不惜诉诸武力。他先后得到了敦煌渥洼池马、乌孙马、大宛马,他把这些良马逐一称作“天马”(神马),每得到一批良马,他就作一次“天马之歌”,并亲自在长安上林苑打猎试马。最后他命渥洼池马为“宝鼎马”,命乌孙马为“西极马”,命大宛“汗血马”为“天马”。以后人们一说“天马”就指的是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得到过康居马、波斯马、吐谷浑马、突厥马等良马。以上这些“天马”、良马,在水草丰盛的河西走廊繁殖、生长,并与当地良马杂交,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良马。《新唐书·兵志》上说:“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郡,西面不远就是大马营马场(今山丹军马场),西汉时那里养马曾达10多万匹;东西的岔口驿也有良种马,南面祁连山下,青海湖周围有浩门良马。本地良马与西域良马杂交,便生了像“马踏飞燕”,即铜奔马这样的良马。这种情况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了东汉和以后的许多朝代。丝绸之路自西汉开通之后,一直到东汉,河西走廊驿站相连,走马不断,僧侣、商贾相望于道。武威郡、张掖郡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和中端,其地理位置很重要,西域的良马都要通过这里才能到达中原,同时本地又兴养马业,引进了许多西域良马。这些都为无名氏艺术家创作“马踏飞燕”这一稀世珍宝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生活素材。他们通过长期观察、分析、研究和创作,把许多种良马的特点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和大胆的艺术构思,创作出了一个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完美的艺术作品──“马踏飞燕”。
据学者、史学家和畜牧专家考证,从“马踏飞燕”的形态看,应属乌孙马种,是力速兼备的良马,但从它的对侧走(即前后腿同时迈右或同时迈左)的飞驰来看,它又是乌孙马和本地良马杂交的后代。无名艺术家就是取材这种杂交马而创作出“马踏飞燕”这个完美的典型的。它比乌孙马和当地良马体形更加矫健、骏美,更加灵活有力。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之一的“特勒骠”,其形象、姿态酷似“马踏飞燕”。据考证,“特勒骠”原产在甘肃兰州近郊,即河西走廊的东面,这些都是西域良马与本地良马杂交后,“马乃益壮”的佐证。
争议的名字
很多人将奔跑疾速的马都比喻为燕,或与燕扯上各种联系,包括这件“马踏飞燕”的文物。然而,似乎古人见到疾飞的这种鸟,并不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燕子──家燕。说起燕子的尾巴,大家一定不陌生,譬如燕尾服,屁股后面有两条叉开的“燕尾”。但是,马蹄下的鸟尾呈楔形,而家燕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并且是深叉形,也就是经典的“燕尾”;如果家燕的12枚尾羽全部像扇子一样展开,最外侧的2枚比其他尾羽都要长很多,家燕在快速飞行中尾巴会打开,即为叉状或貌似剪刀状;而“飞燕”并未呈现出家燕尾巴的形态。
家燕虽然在飞行中看上去比麻雀、喜鹊、乌鸦之类常见鸟类的速度快,但它的飞行速度只能说“一般般”,其最高时速只有75千米,与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相比简直相差甚远。家马奔跑的最高时速通常可达90千米,但如果说一匹马的奔跑速度只是刚刚超过了家燕的速度,而这匹被张大将军尊为千里马、天马的领头马只是踏着家燕的话,那么这匹马与一般的家马又有何区别呢?所以,“马踏飞燕”的“燕”显然不是家燕。
那么会不会是另一类叫作“燕”且飞行速度更快的鸟呢?除了雀形目燕科的家燕、河燕、崖燕、岩燕、沙燕、树燕、林燕、毛翅燕、锯翅燕、毛脚燕等90种之外,还有一类鸟也叫作“燕”,但并不是真正的燕子,它们是──雨燕,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全世界约有100种。雨燕的翅膀为尖长形且后拢,脚趾为前趾型,即4个脚趾全部向前,适合抓握岩壁,而不能站立在树枝或电线上,它们与蜂鸟是近亲。
雨燕的飞行速度很快,在整个鸟类世界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飞行速度最快的雨燕是白喉针尾雨燕,它的水平飞行时速达169千米。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普通雨燕,亦称楼燕,就是北京奥运会福娃妮妮的原型,在北京也被称为北京雨燕,水平飞行时速达112千米。直到今天,在甘宁一带仍然可以见到这两种雨燕疾驰在天际,捕食各种空中飞虫。
考证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郭沫若先生起的名字显然不科学,无论雀形目燕科,还是雨燕目的鸟类都不符合铜奔马蹄下飞鸟的形态特征。那么,哪种鸟既符合形态特征,也符合速度标准呢?矛隼飞得很快,俯冲时速为187千米——209千米。更快的是金雕,它的水平最高时速为129千米,俯冲时速可达320千米。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是游隼,它的水平飞行时速最高为105千米——110千米,俯冲时的最高时速可达389千米,是世界公认的动物飞行冠军!
游隼自古就被人们熟知,它最为常见、飞行又快、体型也最符合“马踏飞燕”标准。古人爱隼,或称猎鹰,特别是驯化猎隼、游隼、燕隼等鸟类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即使到了当代,仍然有像王世襄先生这样的“大玩家”,善于驾驭隼、鹞、鹰、雕等猛禽。汉代也是一个极为尊崇野生动物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对隼、雕等猛禽,褐马鸡等勇猛的雉鸡,以及各种各样的战马、骏马喜爱倍加。从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物、文献都可佐证。这就说明,从形态特征和速度标准,乃至文化含义上最与“飞燕”相符的鸟类就是隼,即使古人不一定完全准确识别游隼、猎隼、燕隼,但确定奔马脚下的是隼而不是燕,肯定是没问题的。
所以,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不应叫作“马踏飞燕”,而应该更科学地叫作“马踏飞隼”了。
2023-11-06 20:29:59